(記者 周瑩 劉茜文 楊子 通訊員 高原 王瑞敏)11月21日,筆者從“和氣一號”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發布會上獲悉,位于港城的國內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項目——“和氣一號”正式發布碳足跡因子。數據顯示,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是燃煤熱電聯產蒸汽的1/600,是天然氣熱電聯產蒸汽的1/100。該數據發布意味著我國初步構建起核能供汽項目工業蒸汽碳足跡因子測算體系,將有助于核能供汽技術在更多應用場景使用,促進核能綜合利用和工業轉型升級。
“和氣一號”是我國首個核能工業供汽項目。該項目運行以來,為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提供480萬噸工業蒸汽,每年可為石化基地節省70多萬噸碳排放指標。為了充分挖掘該項目的綠色“能量”,江蘇核電以“和氣一號”為抓手,系統構建了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測算體系。
?“和氣一號”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是指利用核能將海水轉化為工業蒸汽,每千克蒸汽在全生命周期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了保障該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合規性,該項目研究團隊按照國內國際產品碳足跡量化標準,聯合碳足跡核查專業團隊,以“和氣一號”投產一周年為核算周期,通過查驗設備銘牌、查閱文獻報告等方式得到了90%的實測數據。
作為研究較少的能源碳足跡因子測算體系,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測算沒有既定的模式。江蘇核電研究團隊參考核能發電碳足跡測算體系,構建了覆蓋核燃料、核電機組、海水淡化系統、能源站等設施全生命周期、全生產流程的核能供汽碳足跡測算體系。江蘇核電專家咨詢組組長周萍介紹,“和氣一號”碳足跡因子測算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全鏈條碳足跡追溯網絡。
簡單說,研究團隊在構建測算體系時不僅需要考慮核能供汽獨有設施在工程建設、運行維護以及退役拆除階段的碳排放量,還要按一定比例疊加關聯核電機組、廠區公用設施及核燃料循環全生命周期產生的碳排放量。
這些數據可不是隨便挑選的。以工程建設階段為例,研究團隊需要測算所使用的碳鋼、碳鋼無縫鋼管、不銹鋼/合金鋼、混凝土、玻璃棉、巖棉、鑄造生鐵、鋼筋、柴油等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相關設備在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可以說數據來源全面、科學、可靠。
此外,工業領域蒸汽的產生方式、生產效率和品質特征各不相同。江蘇核電研究團隊還創新性采用了基于質量和能量的雙因子測算方法來說明生產1千克蒸汽或1兆焦蒸汽的碳排放量。
周萍說,他們還將編制核能供汽碳足跡量化標準,搭建核能供汽碳足跡因子動態跟蹤平臺,并將攜手權威第三方機構和高校院所,針對核能供汽項目開展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方法學研究,量化核能供汽的減排效應,讓每一噸蒸汽不僅能提供熱量,還能創造碳價值。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