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衛平 劉志遠 李思宇)群眾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東海縣人民法院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前沿陣地”作用,以縣城為中心,在轄區東西南北分別設立白塔、雙店、房山、青湖4個人民法庭(以下分別簡稱白塔法庭、雙店法庭、房山法庭、青湖法庭),構建起“以點帶面、全域覆蓋”的司法服務網絡,把化解糾紛的“最后一公里”變為“服務零距離”。
“楓橋經驗”歷久彌新,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東海縣人民法院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在創新中前行。青湖法庭獲評全省優秀人民法庭,雙店法庭被確立為全省法院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其打造的“老鄉好”工作品牌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法庭品牌。全縣4個人民法庭審判質效持續走在全市前列,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一抹亮眼的法治“楓”景。

“融合法庭”
解紛“一站式”
“多虧了‘融合法庭’,法官和調解員一起調解,不僅解開了我們兩家的‘心結’,問題也實實在在解決了。”一起涉及土地和房屋的糾紛,在東海縣石梁河鎮南辰村的“融合法庭”畫上了圓滿句號。
東海縣人民法院立足矛盾糾紛化解最前沿,緊扣“及時”和“就地”兩個關鍵詞,大力推進“融合法庭”建設。通過整合資源、融合信息、聚合力量,搭建起法院與基層解紛力量“雙向奔赴”的平臺,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司法服務。
在青湖法庭“彩虹家事調解工作室”里,20起涉民生系列案通過訴調對接順利化解。在該系列案中,因裝修公司突然“玩消失”,公司員工、業主、材料供應商心急火燎,8名業主、11名材料供應商和2名勞務人員陸續向東海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員額法官、調解員、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參與調解,最終,經過近1個月的聯動調解,裝修公司同意及時退還剩余裝修款項,支付拖欠勞務費和材料款,該起批量糾紛得以一并實質化解。
配齊配強基層法庭人民調解力量,是“融合法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東海縣人民法院加大基層糾紛調處能力建設,采取多種形式對“法律明白人”、基層網格員以及縣人大選派的人大代表開展專題業務培訓。同時選取典型案例,主動邀請人大代表和基層干部旁聽庭審,切實提升基層解紛水平,促進全縣訴調對接工作獲得全面突破。
目前,白塔、雙店、房山、青湖4個人民法庭已全部與地方黨委政府對接,在鄉鎮綜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審務工作站等處掛牌成立“融合法庭”,實現人民法庭與鄉鎮、村(社區)兩級矛盾糾紛調處平臺無縫銜接。
“融合法庭”不僅是解紛陣地,更是普法課堂。法官在這里不僅是裁判者,更是傾聽者、調解員和普法員,推動法治宣傳常態化,從源頭上預防糾紛。“聽了陸法官的講座,我們老年人心里更有底了。”東海縣駝峰鄉古莊村一位村民在聽完法律知識講座后表示,“以后遇到上門推銷‘特效藥’、低價旅游陷阱,肯定得多留個心眼,不能貪小便宜吃大虧。”
各人民法庭還主動延伸司法服務觸角,將法官融入鄉村、社區、網格、學校、企業和軍營,協助排查矛盾、開展訴前調解、進行法治宣傳,讓司法為民的底色更加溫暖。

特色調解
精準“開藥方”
青湖法庭轄區坐落著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庫———石梁河水庫(海陵湖),還有鯀禹文化發源地羽山。該法庭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妥善化解涉漁業、旅游糾紛,在遏制非法采砂等方面積極作為,用司法力量守護生態環境資源。
不久前,青湖法庭成功調解了一起水產品買賣合同糾紛。張某本是某公司的老客戶,但因張某拖欠5萬多元貨款,雙方對簿公堂。承辦法官考慮到雙方有長期合作基礎,從修復關系、化解矛盾出發,多次溝通,最終找到突破口:張某并非惡意拖欠,而是經營困難。在法官協調下,某公司同意減免部分本金和利息,并接受分期付款,雙方握手言和。
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東海縣人民法院4個人民法庭結合轄區特點,開展各具特色的調解工作。青湖法庭設立水上巡回審判站和特色農業巡回審判站,發揮“王廣銀調解工作室”品牌效應;白塔法庭在工業園區建設“融合法庭”,為吊車企業等特色產業排憂解難;雙店法庭聚焦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老鄉好”品牌,專項化解再生資源行業糾紛;房山法庭利用“融合法庭”高效調處涉村土地糾紛,服務鄉村振興。
承包農田,開挖魚塘,變身“塘主”,乍一聽是條致富的“好路子”,實際上卻可能“踩”上法律的紅線。房山法庭在受理的一起土地糾紛案件中,王某從同村村民手中承包土地并進行特色農田改造,后將案涉土地轉租給張某。張某聯合其他兩人合伙經營,在原本種植農作物的土地上,開挖魚塘進行水產養殖,改變土地用途。王某多次與張某協商,要求張某將魚塘恢復為農田,張某不予理睬。經當地村、鎮工作人員多次組織調解無果,王某將張某訴至法庭。
時值農忙時節,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后,決定上門巡回審理,化解雙方的糾紛。法官現場告知私挖魚塘破壞基本農田是違法行為,要求張某立即整改,恢復土地原貌。在法官的釋法說理下,張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意將土地恢復原狀,雙方握手言和。
房山法庭堅持綠色發展、系統保護、最嚴法治、協同共治理念,建立耕地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采取“屬地化解”模式將案件分配至對應鄉鎮,聘請當地政府、司法所等工作人員擔任調解員,就地解決土地糾紛。
為匯聚基層解紛合力,全縣各人民法庭均建立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對接政府綜治網格,打通地方治理平臺,靈活運用委托調解、邀請調解等模式,吸納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矛盾化解。同時,將調解員嵌入審判團隊,組建“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的復合團隊,深入一線開展巡回調解、巡回審判,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我原本都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了,真沒想到,法官來到咱們蔬菜大棚,幾個小時的調解,就把事情給解決了!既省心、又省力,還為我們老百姓省了錢,這樣的方式,真好!”在東海縣雙店鎮的蔬菜大棚里,原告杜某連連稱贊。原來,雙店法庭把庭審“搬”到了田間地頭,經過現場調解,讓矛盾糾紛在群眾“家門口”就得以高效化解,成為司法服務下沉的生動寫照。

便民利民
服務“零距離”
近年來,東海縣人民法院還積極探索“數字賦能基層治理”新模式,充分應用“江蘇微解紛”“數字微法庭”等平臺,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激活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的“智能細胞”。
2024年7月,一起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糾紛通過“江蘇微解紛”平臺分流至桃林鎮各莊村。線上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接收信息后,法官立即與村干部電話溝通案情。次日下午,法官、村支書和調解員一同前往施工現場,經過近3個小時的調解,雙方當事人都解開了心結。
這類糾紛在農村并不少見。以往調解流程繁瑣、耗時較長,如今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短短2天就實現了案結事了,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為整合多元解紛資源,東海縣各人民法庭應用“江蘇微解紛”平臺,聯合鄉鎮綜治中心、審務工作站和人民調解員,將矛盾化解在群眾“家門口”,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
各人民法庭還將鄉鎮政法委員、村(社區)干部、網格員等納入“江蘇微解紛”平臺,建立線上人民調解員流動工作站,24小時接收群眾訴求和咨詢,實現數據共享、糾紛推送、難點攻堅。同時,建立“融合商會”調解、律師調解等多元化解機制,推動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向“協商共治”轉變。
“真方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參加庭審,還讓我節省了不少路費呢。”青湖法庭利用“數字微法庭”平臺成功調解一起跨國離婚糾紛,身在澳大利亞的當事人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為滿足人民群眾“低成本、高效率、零距離”的司法需求,“數字微法庭”平臺支持調解、舉證、庭審等環節全流程線上進行,隨時隨地為當事人、律師和法官搭建“云端法庭”,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群眾辦事遠、成本高、不方便等難題。
近年來,東海縣人民法院還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利用互聯網擴大宣傳力度,向人民群眾問需求,從田間地頭找素材,通過短視頻、微電影、直播等形式,打破普法工作時間、空間的限制,讓法律知識走到群眾身邊。利用短視頻對普法內容再包裝,打造“互聯網+”普法宣傳陣地,開啟“指尖普法”模式。選擇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如道路交通、校園欺凌等案件,以微電影的形式情景再現,以案說法。在抖音、微信視頻號開展“少兒模擬法庭”“線下巡回審理+線上網絡直播”。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法律服務專欄,打造數字普法等多樣化欄目,讓更多群眾足不出戶學到法律知識。
通過一次次貼地而行的探索,一項項暖心便民的舉措,東海縣人民法院用獨具特色的司法服務,在廣袤的基層大地上,繪就出一幅幅動人的“楓”景。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