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楊子 通訊員 王麗杰)昨日,筆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在我市第二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中,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調查團隊謝雪婷、盤詩言在開展冬季鳥類調查期間,11月11日在贛榆區臨洪河口拍攝到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
我市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近年來,在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重大工程,有串珠成鏈的“生態島”,有漁鷗翔集的美麗海灣,有和諧共生的幸福河湖。作為首批開展第二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市域,我市本輪越冬水鳥調查已經記錄到東方白鸛、白鶴、白琵鷺、小天鵝、花臉鴨等一大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而大鴇在連云港沿海的重現,更是連云港生態環境保護成果的一次生動展示。
曾經的大鴇與人們的關系很近,《詩經,鴇羽》中有“肅肅鴇羽,集于苞棘;肅肅鴇行,集于苞?!钡脑娋?,用大鴇在櫟樹、酸棗叢以及桑樹叢中肅肅地抖動翅膀的樣子。我省曾是大鴇重要的越冬地。

大鴇的體重最重可達17公斤,雄性大鴇體長115厘米,高90-105厘米,體重5.8-18公斤,雌鴇體長90厘米,高75-85厘米,體重3.3-5.3公斤,是雌雄體型和體重差別最顯著的鳥類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的飛行鳥類之一。大鴇有2個亞種,種群規模估算為2.96-3.3萬只成年鳥(IUCN2023),指名亞種分布在中亞、歐洲和非洲;普通亞種繁殖于內蒙古東部、黑龍江松嫩平原以及吉林省西部,越冬于華北平原的農田區域越冬,目前的普通亞種種群數量不到2000只。據以往的記錄,大鴇在江淮、黃淮等地都有越冬群體。但近10年來的研究數據顯示,大鴇的越冬地已經萎縮到了黃河流域的局部地區。
經專家核實,20世紀80年代大鴇曾在我省洪澤湖有穩定種群,1987年,洪澤湖記錄大鴇100余只,棲息在人煙稀少的麥田、荒草地、開闊的河漫灘、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灘周圍和草洲一帶,但之后再無公開準確記錄?;陂L期無記錄,《江蘇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江蘇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二批)》《江蘇省陸棲脊椎動物名錄(2024)》等名錄均未將大鴇列入其中。隨著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和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曾經消失的物種重現江蘇,如在第一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記錄到豹貓、偽虎鯨等。大鴇這位與我們闊別近40年的朋友也終于在第二輪本底調查期間回歸港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