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通訊員 連發)醫藥龍頭企業研發團隊超萬人、高性能纖維產品齊整、中小型科技企業蓬勃發展……2024年,港城列國家創新型城市第52位,較上年提升13位,進位幅度全省第一。
“十四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為主體的企業創新優勢,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優勢,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提供動能。連云港亞洲第一井破解“地下”奧秘,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大科學裝置為國家能源轉型提供港城支持,“未來”號參與國家海洋技術開發……這些重點科技載體,為科技中國貢獻源源不斷的港城力量,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5年,生產力有了“新引擎”。港城硅材料搭上AI芯片的快車,悟空智算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港城四大醫藥企業全部完成從仿創為主向創新為主的轉型,港城新質生產力有了強力的支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產學研對接活動,電動拖輪、污水治理菌群、氫能燃氣輪機等一批實驗室產品走向生產線,港城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數據顯示,圍繞新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賽道,僅今年新獲批省科技副總159名,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創新主體力量持續增強。對比2020年,港城高新技術企業近3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翻番。科創板上市企業、省創新型領軍企業、省創新聯合體數量均為蘇北第一。省潛在獨角獸企業連續3年取得突破。在港城,企業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承擔科技項目、授權專利均占全市科技創新成果近7成,企業創新成果正不斷涌現。
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通暢。為了幫助企業盡快成長,科技部門幫助企業申請了國家、省市各種科技計劃,帶著企業南上北下,找科技成果;為了幫助中小成長型企業找資金,港城科技部門主動設立企業“白名單”。并淡化全職、戶籍、社保等剛性門檻,以實績、貢獻論英雄。優化出臺兩輪科技政策,推動政策免申即享、應享盡享。設立專項資金保障大科學裝置、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全面恢復市級科技計劃引導,率先設立成果轉化“揭榜掛帥”機制,在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部署上,旗幟鮮明地堅持“誰能干讓誰干”的原則,以解決“卡脖子”問題為根本標尺,讓企業敢于挑戰創新“無人區”,并規劃建設花果山科創走廊,打造市域科研飛地。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