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黎一 肖迪)“我來時,晨霧還沒散盡,整座山像是被清水濡濕的宣紙,暈著淡淡的青灰。選在桃源書房臨窗的位置坐下,古寺就在對面,隔著一段恰到好處的距離。”11月16日上午,在宿城街道桃源書房,參與主題寫生活動的海州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崔博說。
11月16日,宿城街道大竹園村的桃源書房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戶外寫生活動。來自海州、連云等地區的美術從業者、愛好者40余人,他們手執畫筆,在秋日陽光下描繪這座高山書房的獨特韻味。這一刻,云霧茶山與墨香書房相映成趣,藝術創作與自然風光交融共生,在江蘇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里,這場秋日的戶外寫生活動成為當地農文旅融合的又一次生動嘗試。
戶外寫生
發現宿城別樣秋冬
“這里不愧是‘村景一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每一次抬眼都能收獲不同的美景。”參與活動的山水畫愛好者李玉紅一邊調色一邊說。“在這里寫生是一種享受,不僅有絕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李玉紅所指的“好地方”就是桃源書房,這個位于連云區宿城街道的文化新地標,坐落于海拔581米的江蘇省最高行政村內,是由老舊茶廠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間。書房于2025年4月20日正式開館,擁有藏書1萬冊,配套露天平臺和觀景平臺,可俯瞰連綿的生態茶園和蒼翠山景。
由于桃源書房的建筑設計保留了原有茶廠的工業元素,同時融入了現代美學理念,玻璃幕墻的設計讓室內空間與外部自然景觀無縫連接。參與活動的藝術家們紛紛表示,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與自然風光的完美結合,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
上午10時許,筆者在書房院子里看到,大家已拿起畫筆沉浸在創作的氛圍中。他們分散在書房的不同角落,尋找著自己心中的最美視角。有的選擇在露天平臺遠眺整個茶園,有的則坐在室內透過玻璃窗捕捉光影的變化。“秋日是寫生最好的季節,你看我們正前方那一片山林,色彩層次多么分明。我今天的作品主要是以山林為主體,而周圍的建筑也會帶上,但只會淺淺描摹一下。”海州區美術家協會一位會員說。
藝術對話自然
鄉村文化迸發新火花
“這是我第二次來桃源書房寫生,一邊品茶一邊創作,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融合,確實是一種獨特的體驗。”連云區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張立業說。
在張立業看來,立于海上云臺山桃園書房,推窗便擁絕佳視野。遠山如黛,隱于縹緲云嵐。其寫生視野開闊,對于山水寫生來說是絕佳之處,秋冬季節,山色層次分明,樹葉半落,層次分明。筆墨落紙時,心隨景致沉靜,筆下線條也添了幾分靈動。這場寫生,是自然與心境的交融,滿是愜意與收獲。
從上午晨露未散到傍晚,創作者們依然是意猶未盡,收筆時墨香正濃。藝術與自然的巧妙對話,讓這場秋日寫生活動韻味十足。正如崔博說的:“這一紙山水,不僅留住了宿城的秋冬,更留住了我與這片天地對話的每個剎那。”
藝術創作者們不僅用畫筆記錄了眼前的美景,更深入了解了當地的茶文化傳統,而這也正是桃源書房與眾不同之處。依托村落里的茶文化資源,書房不僅提供閱讀空間,還提供茶飲簡餐、親子手工、禪修研學、主題團建等服務內容,桃源書房成為大竹園村“小院經濟”的有力支撐。
農文旅融合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宿城的旅游資源豐富,除唐王李世民、陶淵明所呈現的歷史文化故事外,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堅實基礎。”宿城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街道充分利用云霧茶、板栗、山楂等自然資源,以及楓樹灣、唐王湖和海上云臺山等景區,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體驗。藝術與文化的力量,正悄然改變著這個高山村落,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而越來越多人慕名打卡桃源書房也正是街道在農文旅融合方面做足文章的精彩一筆。文化與藝術的注入,或將為這個傳統村落帶來新的生機。連日來,隨著寫生、攝影等藝術活動的不斷增加,大竹園村正逐漸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創作基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愛好者前來尋找靈感。有創作者提出,下一步,這里也可以打造一個綜合性的文化體驗中心,將引入更多藝術創作、文化沙龍活動,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大竹園村的獨特魅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