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呂秀彬
初冬的陽光把天際染成暖金,風(fēng)掠過故鄉(xiāng)的田野,掀起層層稻浪,裹挾著豆香、稻香與泥土的芬芳,漫過田埂,漫過童年的記憶。此時的曠野褪去了盛夏的蔥郁,換上了成熟的赭黃,玉米稈挑著飽滿的穗子,高粱舉著紅火的炬,而田埂邊、豆地里,飽滿的毛豆莢掛在枝頭,青中帶紫,綴滿如一串串翡翠,藏著初冬暖陽最質(zhì)樸的饋贈。
故鄉(xiāng)的立冬,是被豐收填滿的。田壟上,農(nóng)人腰間別著鐮刀,彎著腰收割稻谷,汗珠順著黝黑的臉頰滑落,砸在泥土里,濺起細(xì)碎的塵花。他們直起身時,隨手抹一把汗,望著沉甸甸的谷穗,眼角的皺紋里都盛滿了笑意。婦女們則挎著竹籃,在豆地里采摘毛豆,指尖翻飛間,飽滿的豆莢便滾進(jìn)籃中,竹籃漸漸充盈,一如她們心中的喜悅。田埂上,孩童們追著陽光奔跑,笑聲清脆,驚得田鼠竄進(jìn)洞穴,野鳥撲棱棱飛過稻浪,為這蒼茫的曠野添了幾分靈動。
燒毛豆,是童年初冬里最愜意的樂事。幾個伙伴約著,挎上小竹籃,鉆進(jìn)自家的豆地,專挑那些鼓脹飽滿、外殼泛著油光的毛豆莢。摘夠了,便跑到田埂旁的空地上,用小鋤頭刨出一個淺坑,撿來干枯的玉米稈、豆秸,架起簡易的柴堆。膽大的男孩劃亮火柴,火苗舔舐著柴禾,噼啪作響,濃煙裊裊升起,帶著草木的清香,在田野間彌漫。
我們蹲在火堆旁,迫不及待地把毛豆莢扔進(jìn)火里,青綠色的豆莢在火焰中翻滾,漸漸染上焦黃色,外殼被烤得發(fā)皺,發(fā)出滋滋聲,誘人的香氣便爭先恐后地鉆出來。等火焰漸弱,只剩紅通通的炭火,我們便用樹枝撥開灰燼,把烤得焦黑的毛豆莢扒出來,燙得兩手來回倒騰,卻舍不得松手。輕輕剝開焦脆的外殼,里面的毛豆粒飽滿瑩潤,帶著炭火的焦香與本身的清甜,咬一口,軟糯噴香,舌尖瞬間被這純粹的美味包裹。伙伴們你一個我一個,嘴角沾著炭灰,卻笑得開懷,連帶著空氣中的煙火氣,都成了最動人的滋味。
燒毛豆的時光里,總有鄰里的溫情流淌。隔壁的花白胡子老人路過,會笑著扔來一把剛摘的花生,“加進(jìn)去一起烤,更香!”田埂那頭的李嬸見我們火堆不旺,便抱來一捆干柴,幫我們添上。有時,大人們收工了,也會圍過來,撿幾顆烤毛豆嘗嘗,聊著今年的收成,說著家常,炭火的暖意映著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貧窮的日子里,這份鄰里間的守望相助,比任何珍饈都更暖心。

?圖片由AI生成
如今身在城里,再難尋得那樣蒼茫的秋野,再也嘗不到那樣帶著煙火氣的燒毛豆。但記憶中的冬日暖陽、稻香、孩童的嬉鬧與鄰里的笑語,卻愈發(fā)清晰。故鄉(xiāng)的立冬,貧窮卻豐盈,匱乏卻溫暖。那些田埂上的歡騰,火堆旁的愜意,鄰里間的溫情,不僅是童年最珍貴的印記,更讓我懂得,幸福從來不是物質(zhì)的堆砌,而是自然的饋贈、勞動的喜悅與人情的溫暖。
涼風(fēng)吹過,仿佛又聞到了燒毛豆的焦香,那香氣里,藏著故鄉(xiāng)的味道,藏著人性的本真,更藏著生命最質(zhì)樸的幸福———在蒼茫的天地間,守著豐收的喜悅,伴著彼此的溫情,便是人間至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