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AI生成
作者:鄒愛國
秋已深,天漸涼。清晨起床,心中滋生莫名煩躁,不免些許惆悵。走出門外,漫步于六合滁河大堤。紅日初升,水面如鏡,半河綠水半河紅,白鷺掠水而過,錦鱗蕩起漣漪,堤岸野花綻放,漁者垂綸清波。遙想白居易筆下《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像似他也曾領略過滁河風光。
美景能撫平煩躁,美景能滋養心靈。心曠神怡,一身輕松回家途中,見一位畫匠正在小區的圍墻上描繪一株花卉:小葉重瓣、葉片碧綠、花開似雪。那是什么花?很是眼熟。回到家中,那花卉如影隨形不時撩動我的心緒,總在我的記憶深處閃動。
下午,我實在憋不住,又來到圍墻前,繪畫已完工,原來是幾株茉莉和《茉莉花》的歌譜。我怎么把茉莉給忘了,真的是老了。《茉莉花》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以其清新婉轉的旋律、質樸深情的歌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國際舞臺上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宣傳欄介紹了《茉莉花》的創作過程。一九四二年淮南抗日劇團來六合金牛山區演出,宣傳抗日動員反掃蕩。文藝戰士何仿聽到民間藝人演唱鮮花調《三朵花》,即用簡譜記錄,將鮮花調描述的三種花改編為單唱茉莉花。歌曲《茉莉花》一經面世那通俗易懂的歌詞,吳儂軟語的聲調,一唱三嘆,旋律優美平和,深得根據地軍民喜愛,廣為傳播。
茉莉,不似月季明媚,沒有牡丹富貴,深綠橢圓小葉、低矮的株型,在百花園中深藏角落,不爭繁華、不畏秋霜。每逢初夏,茉莉花綻放,她那清麗脫俗的品性、馥郁悠長的香氣,冰晶勝雪、人見猶憐形態,贏得眾口稱贊。宋人許棣以“雪綴柔枝冷未融”刻畫其盛夏綻放的清冷意境。其香氣被譽為“人間第一香”。茉莉花茶也是深受百姓喜愛的飲品。茶館小二扯著嗓子喊:“茉莉花(茶)來嘍!”忙碌了一天,抓一把茉莉花高沫,沖上滾燙的開水,茶香四溢,啜上一口敗火解渴,那叫一個舒坦。
我對茉莉花的認知是由母親引領的。母親會計出身,初中文化,打一手好算盤,有幾十年從業職齡。記得我上小學時,母親那時在海州區房管所當會計。
那年初夏的一天,天已擦黑下著細雨,小城又停電,我心中惦記母親,去她單位送雨具。房管所一間小屋亮著罩子燈,燈影中閃動母親的身影。推門進去,問道:“媽下班了,這么晚還不回去?”母親說了句:“賬面有二分錢對不上,你先看看報紙、等賬對上再回家。”那是一張《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是“大慶精神大慶人”,報道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事跡,很是感人。
那天因為下雨,屋內滿是煤油煙味,卻有陣陣悠香飄來。我看桌上有一盆花,橢圓形的葉子,開著星星點點的白花,香氣襲人,濃而不膩。母親告訴我,這是茉莉花,很好養。
那晚我們九點多回家,回家路上,我對母親說,不就二分錢,自己貼二分錢就是了。母親嚴肅地對我說:“你還小,要記住財務上不能有半點含糊,一分錢都不行!”工作認真、一絲不茍、公私分明,母親就是這樣的人。她干財務工作,賬面清清爽爽;干統計報表認真、及時,從無差錯,多次獲得省市先進工作者稱號……母親后來負責物資調配工作。
母親有時會在星期天拎個袋子,到山根挖松毛土,到花卉市場買泥瓦花盆,移栽、換盆、澆水,有時還用軟布蘸啤酒擦茶花葉子忙個不停。那時我在光明碳素廠工作,上班一身灰煙嗆火烤,下班渾身累,躺倒不想動,也欣賞不了母親的花藝作品。有個休息日,早晨我起床來到庭院,忽然聞到一陣清香,纏綿婉轉,像綢緞般絲滑,又像是清晨的露水滴落在心田。喲!是庭院角落幾盆茉莉花開了,小巧玲瓏潔白的花朵,點綴在深綠色的葉片間,如同淡淡的雪花。含苞待放的花蕾,又似懸掛在葉間的珍珠若隱若現。我一時間走神,看呆了。母親走過來,手里端著一杯茶,輕輕摘下幾顆花蕾放入杯中遞給我,對我說:“茉莉花敗火,你上班整天接觸瀝青煙、焦炭粉,聽中醫講喝茉莉花茶能清肺熱。”后來我家花圃逐漸拓展,陸續又養了不少花。我是個粗人也不懂花,就知道有茶花、大葉玫紫杜鵑花、吊燈海棠、對子蓮……還有母親鐘愛的茉莉花。
母親是個熱心人,凡有人求到盡力幫助。幾年前我遇到一個退休干部,聊天時還提到母親對他的幫助。“那年我結婚,要籌辦煙酒招待賓客,那時煙酒是緊俏物,我們這些小辦事員想都不要想,是大姨去市煙酒公司,求購了十瓶洋河酒、四條大前門煙,幫我解決了大問題。”
母親后來一直從事物資供應工作,兩區合并、分立、再合并,她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務員。退休后,父母住的是單位福利公改房,滿屋老家具,卻很是滿足。母親還參加了老干部合唱團。她手巧,善女紅,自己做演出服,幫演員改服裝。一次我去看父母,看到母親戴著老花鏡,正縫制一條白色連衣裙。見我過來,笑著對我說,明天要表演合唱《茉莉花》,穿白色連衣裙,說著她哼起了《茉莉花》又忙起手中的針線活。
往事如煙。母親離去已七年有余,陰陽兩隔,母子相見只能在夢中。然而,母親喜愛茉莉花,養育茉莉花的情景歷歷在目,宛如昨日。但愿母親大人在天堂仍有茉莉花的陪伴,仍能聞到茉莉花的芬芳。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朱蕓玫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