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晶晶 李丹 徐璐娜 陳怡璇)立冬過后,港城的冬韻在落葉紛飛中鋪展。海州區蒼梧綠園的銀杏鋪就“黃金毯”、連云區在海一方公園的梧桐葉隨海風輕舞、宿城楓樹灣的楓葉層林盡染———這些承載城市的人文溫情,被特意留存的落葉景觀,成為市民打卡的熱門去處。
在城市另一端,云臺山的護林員們正忙著清理林下可燃物(枯枝、落葉、雜草等),森林防火的警示標語在風中格外醒目。今年初冬,我市在“落葉緩掃”與“防火安全”之間走出一條平衡之路,看似矛盾的治理選擇,實則彰顯著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智慧與民生溫度的提升。
美景留客
“落葉緩掃”留住限定美景
周末的蒼梧綠園,暖陽透過金黃的銀杏葉灑下斑駁光影。江蘇海洋大學的夏同學和朋友們舉著手機,在落葉堆中定格青春身影:“太美了,家門口就能拍落葉了,不來打卡就辜負了港城的秋天。”不遠處,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在此賞落葉、拍照,市民張女士正帶著女兒撿拾形狀各異的落葉,準備制作秋日小畫:“孩子能親手觸摸落葉的紋理,感受季節更替,這種自然教育比書本更生動。”
作為海州區“落葉緩掃”的核心區域,蒼梧綠園依舊保留了”落葉緩掃”區,涵蓋銀杏林、烏桕等特色植被區域。據蒼梧綠園園林技術科張程程介紹:“我們每天對廣場、兒童活動區域還是照常打掃落葉的,銀杏林、草坪等適合打卡拍照的景觀區進行精細撿拾,打掃落葉中的垃圾、塑料袋、煙頭這些,景觀區的落葉保留7至10日,待其自然鋪展形成最佳觀賞效果后再分批清理。”這種“選擇性清掃”既留住了詩意,也減少了保潔人員的工作量。
連云區在海一方公園、海濱公園、宿城楓樹灣、唐王湖景區的“落葉緩掃”更具城市特色。沿著海岸線延伸的步道上,梧桐葉與松針交織,讓落葉成為“秋的書簽”,在城市的喧囂中為市民保留一份回歸自然的樂趣。
“‘緩掃’不是不掃,而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體現。我們通過劃定區域,對落葉進行保留,但環衛工人同樣要對景觀道路進行保潔,確保無隔夜或被污染的落葉滯留路面。”連云區公用事業發展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應對突發大風天氣,部分公園還配備了移動清掃設備,確保落葉不影響公共安全。
這些緩掃區域的堅守,正在催生出港城秋冬旅游的新亮點。不同于往年“掃而凈之”的管理模式,今年蒼梧綠園、海濱公園等地通過社交媒體自發形成“網紅打卡地”。

分區分治
分級清掃破解防火防滑難題
當公園內市民沉浸在落葉美景中時,海州區花園路的環衛工人張友弟已經開始了第三輪清掃。清晨7時的街頭,冷風卷著梧桐葉不斷飄落,她手持掃帚快速將落葉歸集到簸箕中,身后的保潔車很快堆成了金色的小丘。
海州區環衛處蔡維崗說:“城市路面堆積的落葉在干燥天氣下極易起火,雨雪天又會導致車輛打滑。”為此,我市實行“分級管控”機制:景區公園等景觀區域實行“落葉緩掃”,主次干道、林區道路實行“隨落隨清”,背街小巷實行“定時清掃+巡回保潔”。
在花果山景區,130余名保潔人員正“分區包片”清理林下落葉。他們手持耙子將枯枝落葉歸集打包,運至指定地點統一處理。“這些落葉看似無害,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引發森林火災。”據花果山景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已累計清理林下落葉近10噸,有效降低了火險隱患。這種“重點區域全清理”與“景觀區域巧保留”的差異化管理,成為今年港城落葉治理的鮮明特色。
為提升清掃效率,主城區全面推行“人工+機掃”協同模式。在海州區蒼梧路,小型掃路車沿非機動車道緩慢行駛,環衛工人緊隨其后將路邊落葉掃至車旁,吸附式清掃設備瞬間將落葉收納。“單純機器容易堵塞管路,單純人工效率太低,人機配合能減少二次揚塵,還能提高清運效率。”現場負責人馬成建說。
精細化管理更體現在細節處。針對路沿、雨水箅子等易堆積落葉的區域,海州區環衛部門開展“拉網式”人工清掃;在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周邊,實行“錯峰清掃”,避開上下學、上下班高峰期;所有收集的落葉均禁止焚燒,統一運送至垃圾處理站點,從源頭杜絕火災隱患。
變廢為寶
落葉變身有機肥“滋養”城市
清理完的半干的樹枝、樹葉、草屑除了填埋、焚燒,有沒有“變廢為寶”的可能?在連云區綠色垃圾處理站,工人們正將從各區域運來的落葉枯枝分類堆放。粉碎區里,樹枝被送入機器,瞬間變成細小木屑;發酵區內,成堆的落葉在翻堆發酵箱中自然降解,散發著濕潤的泥土氣息。
“這些‘綠廢’可不是垃圾,而是寶貴的生態資源。”連云區綠色垃圾站負責人徐同靈拿起一把深褐色的有機肥介紹,經過發酵的落葉能改良土壤,是城市綠化的“天然養料”。
作為蘇北首創的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項目,該處理站年處理綠化垃圾500噸,可產出有機肥200噸,足夠2萬株喬灌木使用。“傳統處理方式是焚燒或填埋,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徐同靈說。落葉經粉碎、發酵后制成的有機肥,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使用量,實現生態循環。
除了制作有機肥,連云區還探索將落葉轉化為可降解覆蓋物。這些經破碎、篩選、殺菌處理的物料,可鋪設在綠地表面,不僅能抑制雜草生長、保持土壤濕度,還能根據景觀需求染色搭配。“鋪設一次可維持3至5年,自然降解后還能改良土壤,比傳統覆蓋物更環保經濟。”徐同靈指著處理站的成品堆放區介紹,今年生產的木質覆蓋物已用于多個公園的景觀打造,既節約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綠化品質。
治理升級
告別“一刀切”實現多方共贏
落葉緩掃的實踐,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曾幾何時,落葉被視為城市整潔的困擾,“片葉不留”是環衛工作的標準;如今,公眾審美需求提升,對自然之美的追求愈發強烈,“落葉緩掃”成為民生期盼。而森林防火的剛性要求,又讓治理不能簡單“一放了之”。這種多元訴求下,港城走出的平衡之路,彰顯著治理能力的進步。
“城市治理就像繡花,既要守住安全底線,又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蔡維崗表示。“落葉緩掃”是指對緩掃區域采取精細化保潔和管理,全力做到“只見風景、不見臟亂”,給市民游客預留出觀賞落葉的時間和空間。落葉治理需要充分調研了市民需求和安全風險,在保證衛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劃定區域、精準調控頻次、循環利用資源”,實現了多方共贏。
從實踐效果來看,落葉緩掃不僅提升了市民幸福感,營造原生態美景,讓人們盡情享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彩葉之美,更增強了城市吸引力。社交媒體上,“港城落葉美景”成為熱門話題,網友紛紛留言“這才是秋天該有的樣子”“為人性化管理點贊”。嚴格的防火措施,讓市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更添安心。這種“安全有保障、詩意不缺席”的治理成效,正是精細化管理的生動體現。
更深層次來看,落葉緩掃背后是對“城市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知。城市不是遠離自然的“孤島”,落葉作為自然循環的重要環節,既承載著季節記憶,也維系著生態平衡。由我市的實踐證明,城市管理通過科學規劃和精細化操作,完全可以實現“城市有序”與“自然詩意”的和諧共生。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