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衛平 劉志遠 邵興光)作為灌南縣人民法院唯一的人民法庭,長茂人民法庭(簡稱長茂法庭)駐守于田樓鎮產業大道與半島新都商業街交叉口西北400米處,下轄兩鎮三園區,服務人口近30萬。從農村鄰里的宅基地糾紛,到企業間的合同爭議,再到婚姻家事中的矛盾糾紛,法庭始終以“便民、高效、公正”為原則,將司法服務延伸至基層末梢,成為守護轄區群眾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的“法治前哨”。
近年來,長茂法庭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通過創新工作方法、強化黨建引領、深化多元解紛,在維護轄區法治秩序、化糾解紛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基層人民法庭服務群眾的特色路徑。
四步遞進
精細服務提質效
今年春節前,長茂法庭受理了一起合同糾紛案件,法庭工作人員在立案審查當事人提供的訴訟材料時,發現已有公布的類似典型案例,將該典型案例打印后,交由當事人參考,并向當事人解釋相關法律規定。該當事人隨即決定不再起訴,同時向長茂法庭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案件辦理不僅要講法理,更要讓群眾懂情理、明流程。”基于這一理念,長茂法庭創新推行立案時案例引導、審理時辨法析理、判后釋明答疑、執前督促履行的四步遞進工作法,將司法服務貫穿案件全流程。
“在立案環節,我們會主動為當事人提供同類案例匯編,比如合同糾紛就給對方看合同履行的典型案例,離婚糾紛遞上財產分割判例,鄰里矛盾講解相鄰權處理原則,幫助群眾快速理清訴求;審理過程中,法官用家常話拆解法律條款,讓違約金過高、舉證責任等專業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案件宣判后,干警及時開展判后釋明,避免當事人因不懂流程反復奔波;執行前,通過提前與義務人溝通,引導其主動履行義務,減少強制執行環節。”長茂法庭法官告訴筆者。
這套“全鏈條”工作法實施以來,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法庭上訴率、民事裁判申請執行率等核心指標均優于合理區間,審限內結案率實現100%,連續2年無超12個月未結案件,且預測2025年底仍將保持“零超期”。
此外,今年6月初,長茂法庭還在全市法庭中率先啟動速裁工作,將簡易程序案件平均辦理周期從40天壓縮至最快10天,為群眾和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案件辦理質效穩步提升。
黨建引領
紅色力量促和諧

“基層法庭的黨建工作,必須與群眾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頭。”長茂法庭黨支部書記、庭長韋奇余告訴筆者。長茂法庭始終秉持這一思路,將黨建與司法服務深度融合,構建起“黨建+解紛”的工作格局。
長茂法庭將“黨建+審務工作站”納入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制定《十二條事項辦理指南》,明確黨員干警職責:每月開展1次法治宣講,每季度梳理1次轄區矛盾隱患;駐村黨員干警帶頭與15個村委會共同修訂《村規民約》,將彩禮上限、鄰里互助等群眾關切問題寫入其中,用接地氣的規矩化解家長里短;針對家事糾紛多發問題,設立家事調解室與法律咨詢室,黨員干警輪流值守,今年以來,已成功調解婚約財產、子女撫養等糾紛22起,讓家庭矛盾在溫情調解中化解。
為更好地化解矛盾糾紛,長茂法庭黨支部與轄區基層黨組織開展聯建、共建,協同開展法治宣傳、糾紛調處等工作。同時,長茂法庭深度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通過“專業人才+基層力量”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聯動解紛。其中,由法庭黨員干警及檢察室、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員負責法律指導、復雜糾紛研判與調解培訓。特邀調解員、網格員、法律工作者等組成的基層力量,承擔糾紛排查、簡易速調及專業對接。糾紛發生當天登記并分流,復雜糾紛48小時內制定聯合調處方案,調解不成的再引導進入訴訟程序解決。
今年9月,在浙江某種子公司與本地250余戶村民的群體性種子質量糾紛中,長茂法庭黨員干警聯合灌南縣堆溝港鎮綜治中心、灌南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逐戶傾聽訴求、講解法律,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250余戶村民的損失得到妥善賠償,未有一戶糾紛流入訴訟環節,長茂法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建引領解紛”的力量。
在這起“稻種糾紛”中,250余戶村民從同一家種子公司購買稻種,卻都出現發芽率低、長勢不均等問題。受損農戶多次找某種子公司要求賠償,但因涉及戶數較多、訴求分歧較大、責任認定困難,矛盾有擴大風險。
長茂法庭迅速介入后,研判確定“整合多方力量、兼顧法理情”的解紛思路,分組開展實地走訪、農田查勘、證據固定、資料收集與因果關系認定等工作,并同步進行法律釋明和類案檢索,引導矛盾糾紛雙方理性溝通。在此期間,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的案例向當事人傳遞非訴解紛優勢。經過近一周努力,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某種子公司以現金或提供檢測合格種子的方式對農戶進行補償,250余戶農戶權益得到實質保護。
長茂法庭黨員干警還聯合檢察室、司法所、派出所入駐法治薄弱村,編寫典型案例白皮書并定點展播100余次,讓法治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如今,轄區已有2個自然村實現連續2年無訴訟,成為“無訟村”建設的典范。
特邀調解
多元合力解糾紛


“并非所有糾紛都要走進法庭,訴前調解往往是更高效的選擇。”基于這一理念,長茂法庭構建“特邀調解+專業團隊”的多元解紛模式,為群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糾紛解決路徑。
長茂法庭從轄區行業專職、專技領域人員中選聘7名特邀調解員,涵蓋市場監管、農業技術、勞動關系等領域,并指定2名干警擔任調解指導員,定期開展培訓,提升調解員專業能力。
在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主動告知當事人先前調解不收取訴訟費用,引導其優先選擇非訴方式化解。今年以來,特邀調解員已成功調解合同糾紛、農資糾紛等案件40余起,平均調解周期僅7天,大幅縮短了糾紛化解時間。
同時,長茂法庭還通過“庭所共建”培育50余名“法律明白人”,讓法治力量扎根基層。組建“優化營商環境團隊”與“助力鄉村振興團隊”,法官帶頭深入企業、田間地頭,就近調解糾紛。法庭還在顯著位置公示非訴訟糾紛解決流程及優點,依托鎮政府、村(居)委會引導群眾了解非訴解紛優勢,讓多渠道解紛理念深入人心。
“要不是你們耐心做調解工作,我們兩家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和好……”今年夏天,在灌南縣田樓鎮,陳江、陳海(均為化名)兄弟兩家人攜手下田投入小麥搶收,他們對到現場回訪的法官表示由衷感謝。此前,長茂法庭通過“一庭兩所”聯動調解機制,成功化解一起持續10年的兄弟之間土地糾紛,既修復了手足親情,又確保了不誤農時生產。
在這起糾紛中,當事人系同胞兄弟,因父母贍養問題及責任田分配問題積怨多年。父母相繼離世后,矛盾進一步激化。前段時間,正值“三夏”搶收關鍵期,雙方因麥收問題再起爭執:一方堅持收割,一方執意阻攔,不僅耽誤農時,還影響周邊農田灌溉。當地多元融合調解中心多次調解未果后,遂向長茂法庭求助指導糾紛化解。
長茂法庭接到求助后,立即啟動矛盾糾紛聯動化解機制。法官認真研判案情,發現糾紛事實清楚、爭議焦點明確,具備調解基礎。法庭隨即聯合當地派出所、司法所及村委會組建專項調解工作組,并指派經驗豐富的特邀調解員全程參與。
調解過程中,工作組首先由調解員分別與當事人溝通,了解真實訴求,疏導對立情緒;隨后組織多部門實地勘察爭議地塊,查閱歷史地籍檔案,厘清事實依據;最后在法官主持下開展面對面調解,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進行講解。
經過多輪耐心調解,兄弟二人終于放下成見,達成和解協議。令人欣慰的是,調解協議簽訂當天,兩家人就攜手搶收小麥。此次“一庭兩所”聯動調解土地糾紛,充分展現了多元解紛機制的強大效能,既有效化解了群眾的矛盾糾紛,又維護了鄉村的和諧穩定。
融合法庭
科技賦能強治理

?
為打破司法服務的空間限制,長茂法庭創新打造融合法庭,將司法服務與基層治理網絡深度綁定,打通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
長茂法庭對接轄區所有鄉鎮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村審務工作站的線上“云調解”終端,實現“調解、確認、送達”功能一體化,群眾在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或村里的調解室,就能視頻連線法官,申請司法確認、接收法律文書。鄉鎮調解員遇到復雜案件,也能隨時通過終端請法官線上指導,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線下,長茂法庭拓展與各村(居)委會的合作渠道,協同開展風險排查、糾紛化解、法治宣傳等工作20余次。在一次鄉村道路安全排查中,長茂法庭發現部分路段存在護欄缺失、限高限寬設施不規范等隱患,立即向當地鎮政府出具司法建議,推動整改。整改后,轄區涉鄉村道路隱患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同比下降40%,從根源上減少了矛盾發生。
得益于融合法庭的全方位服務,長茂法庭一審民事新收案件率已實現連續 4 年下降,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從四步工作法的精細服務,到黨建引領的紅色擔當,從特邀調解的多元合力,到融合法庭的科技賦能,長茂法庭始終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將司法服務融入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環節。今后,長茂法庭將繼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用更優質的司法服務守護轄區平安,為基層法治建設書寫更多為民答卷。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