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銳冰 陳兵 段麗麗)11月20日,第六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在這場匯聚了超過1500家文化單位與品牌的盛會上,“90后”創業者李軒帶著他的穿戴甲產品登上展會舞臺,向八方來客展示指尖上的時尚藝術。11月21日,他又亮相第六屆連云港技能狀元大賽收官現場,榮獲手工穿戴甲設計專項賽一等獎。
一枚枚方寸大小的甲片,不僅承載著他對極致美學的追求,更濃縮了他在“十四五”期間經歷的關于指尖經濟的華麗蛻變。五年光陰流轉,李軒從水晶產業的繼承者,轉身成為穿戴甲行業的領軍人物,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產業促創業、創業帶就業”的富民新路。
日前,走進東海縣穿戴甲展示中心,李軒正專注地凝視著手中一枚剛完成研發的穿戴甲新品,指尖輕觸,眼神銳利,像是在與一件微縮藝術品進行著無聲的對話。

“我2013年從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原本有機會在南通開啟設計師生涯,但家鄉‘世界水晶之都’的產業血脈和家族的水晶生意把我召喚回東海。”李軒坦言。
2016年,李軒與愛人共同創立“曉軒珠寶”,從淘寶的水晶拍賣起步,在電商浪潮中摸爬滾打,逐漸掌握了線上運營的精髓。2019年,當穿戴甲市場初露鋒芒,李軒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微小商品背后潛藏的巨大機遇———它或許正是打開家鄉留守婦女就業困境的那把“金鑰匙”。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海人,我太熟悉那種場景了:村里的姐姐、阿姨們望著外出打工的同鄉,眼里滿是對增收的渴望,卻又被家中老人和孩子牢牢牽絆。”李軒坦言,這份“掙錢顧家兩難全”的困境,深深觸動了他。如何讓這些勤勞的婦女實現“左手抱娃、右手掙錢”的夢想?李軒想到了穿戴甲。這個產業門檻相對較低、工序可拆分,非常適合居家靈活就業。
他依托東海縣人社部門的政策扶持,開始在鄉鎮設立居家加工點,甚至為偏遠村莊的寶媽們開通了“線上接單+上門送料”的貼心服務。短短幾年,一枚枚精美的甲片,通過無數雙巧手,將夢想編織進現實,點亮了鄉村婦女的生活新希望。
隨著穿戴甲行業的火爆,跟風者眾,同質化競爭加劇,價格戰硝煙彌漫。李軒深知,僅靠低價無法長久立足,唯有注入靈魂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他決定走一條“差異化”之路,而突破口,正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他組建起專業研發團隊,一次次拜訪非遺傳承人,潛心研究如何將那些沉淀千年的藝術之美,“穿”上小小的甲片。掐絲琺瑯的精致華美、大漆的溫潤古樸、螺鈿的流光溢彩、皮影的靈動傳神,都成為他汲取靈感的源泉。研發“青花瓷系列”時,團隊反復比對實物瓷片,僅釉色的調配就試驗了上百次,只為在方寸之間還原那份獨特的東方神韻。
文化賦能的效果立竿見影。李軒精心打造的四大國風系列穿戴甲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熱捧。“一位上海的客戶看到我們的掐絲琺瑯系列,當場就訂了500單作為送給國外客戶的伴手禮。”李軒回憶道,這讓他更加確信,文化才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如今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搜索“國風穿戴甲”,來自東海的產品占據了半壁江山。這小小的甲片,不僅在國內市場大放異彩,更承載著中華文化的魅力,揚帆出海。李軒敏銳地抓住我市的港口優勢和跨境電商政策紅利,將穿戴甲銷往海外。有趣的是,歐美客戶不僅下單踴躍,還常常留言詢問產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一枚甲片,儼然成了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創業路上,李軒始終銘記初心:“產業做起來了,不能忘了家鄉父老。”對于有創業意愿的寶媽和返鄉青年,他聯合人社部門推出了“創業孵化計劃”。人社部門負責兌付創業補貼、提供“美甲貸”等金融支持,李軒則免費提供設計指導、贈送設備、對接訂單資源。五年來,已有100多人在他的幫助下成功開設個人工作室,平均每家帶動3到5人就業。
白塔埠鎮的小周,曾經在外漂泊打工,加入孵化計劃后,如今工作室月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還帶動了村里5位姐妹一起致富。
對于殘疾人群體,李軒更是傾注了特別的關懷。近五年,他與人社部門合作推出“助殘穿戴甲就業項目”,專門開發了甲片分類包裝、質檢、輕量彩繪等適合殘疾人操作的崗位。車間里配備了可調節桌椅、防滑地板,并安排專人進行一對一培訓。
聾啞姑娘小吳,加入項目前長期待業,如今不僅能夠獨立完成制作,還成為了技術骨干,每次見到李軒,她都會用手語比劃出真摯的“謝謝”。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培訓殘疾人300余人,幫助100多位實現了穩定就業,月收入超過2000元。
作為“指尖”上的美學載體,穿戴甲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越來越多的人群。李軒的設計理念也從最初的皮影、剪紙、青花瓷等傳統文化符號,拓展至蘇繡主題的細膩、繁花主題的浪漫、以及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私人定制。他的產品獲得了廣泛的認可,也讓他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感動。“上海一位70多歲的退休老人,在網上看到我的故事后,專程來到東海找我交流,想了解我從事穿戴甲設計的初衷。還有外地同行特意趕來,探討穿戴甲產業的發展意義。”李軒說,這份因小小甲片而生的連接,這份通過文化賦能產業所獲得的自豪感,是任何金錢都無法衡量的。
11月20日,李軒帶著上千副精心設計的穿戴甲產品,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與國內外同行的交流碰撞中,他對行業的未來有了更深的思考。站在新的起點,他心中醞釀著更大的藍圖:盡快建成個人收藏館,系統性地展示穿戴甲的藝術演變;培訓更多專業技能人才,為產業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設計出更多融合傳統與現代、兼具美感與文化深度的產品。他目光堅定:“我要讓東海穿戴甲的名氣更響,讓這枚承載著夢想與文化的‘小甲片’,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李軒的五年,是個人事業騰飛的五年,更是東海穿戴甲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制造到文化賦能、從富民產業到文化使者的五年。這枚小小的穿戴甲,在“十四五”的浪潮中,不僅拼出了指尖經濟的美學高度,更拼出了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融合產業與民生、貫通本土與國際的創新發展之路。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