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侍敏 通訊員 徐婉珺)近日,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創新實踐案例公布,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的4項創新成果———進境黃大豆“智慧安檢”檢疫監管新模式、“五定”方便旗輪免引航作業模式、“四庫四平臺”構建“一帶一路”技術轉移服務鏈、滬連跨港區合作新模式等成功入選。截至目前,該片區累計形成231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62項在全國或全省復制推廣。
科技賦能,提升口岸監管效能。近日,一艘載有6.9萬噸進境大豆的“曼蒂”輪靠泊連云港東糧碼頭,南京海關所屬連云港海關查驗關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檢疫查驗工作,有力保障了監管效率和通關速度。“與人工取樣模式相比,‘智慧安檢’主要實現三個大幅提升:監管成效大幅提升,自動采集樣品量、查取有效檢疫樣品量、有害生物檢出率等方面均明顯優于人工模式;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單艘5萬噸進境散糧船采用新模式可為企業節省作業成本10萬元;工作效能大幅提升,可節省60%的海關現場作業人力資源。”連云港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該模式建成投用以來,累計應用于30余船、160萬噸進境糧食檢疫監管工作。該創新案例還獲海關總署批復備案。”
優化流程,提升港口運營效率。為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港口綜合服務效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探索實施了“五定”方便旗輪免引航作業模式。此舉實現了符合條件的“五定”方便旗輪“進港直進直靠,作業完畢直離直出”,有效壓縮了船舶在港停留時間,降低了船舶運營成本,同時極大提升了近洋航線國際船舶的進出港效率和班輪航線的運營準班率。
優化流程,提升港口運營效率。立足連云港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的區位優勢,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聚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的關鍵瓶頸和薄弱環節,創新打造了“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系統布局建設“四庫四平臺”(四庫:專家庫、高校院所庫、成果庫和技術需求庫,四平臺:信息發布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高端人才引進平臺、經貿合作平臺),旨在構建一個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市場化交易平臺為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生態,助力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
港際聯動,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滬連跨港區合作新模式是上海港與連云港港深化戰略協作,聯合推出的創新型港口間物流服務。該模式以“進了連云港就等于進了上海港”為目標,通過兩港在業務、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協同創新,實現了港口資源的優化整合,構建起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區域物流網絡。這不僅強化了連云港港的樞紐功能,也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