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晨)海風輕拂,2025年盛夏的連島音樂節現場人潮涌動,120米曲面巨幕舞臺與山海地貌渾然一體,絢爛燈光與海浪聲交織成流動的盛宴,讓5萬多樂迷激情“奔赴山海”。一位來自南京的樂迷感嘆:“白天登花果山尋大圣蹤跡,夜晚在沙灘聽搖滾浪潮,連云港把神話照進了現實。”
這鮮活一幕,是港城文旅5年蝶變的生動縮影。預計2025年內,我市接待境內外游客將突破6000萬人次大關,較“十三五”同期有顯著提升。一串串攀升的數字背后,是這座海濱城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堅實步履。
產業升級與業態更新
“文旅強市”勾勒藍灣高地

“以前來連云港,可能就是爬爬花果山,看看大海。現在不一樣了,不僅能體驗‘山海港城·西游勝境’的獨特魅力,還能在民主路老街感受民國風情,在溫泉小鎮放松身心,選擇太多了!”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來自上海的游客陳女士在體驗了連云港“山海風情二日游”后由衷感嘆。這正是連云港文旅產業從“點上發力”到“全域開花”的生動寫照。
文旅產業的融合騰飛,始于科學規劃的“先手棋”。“十四五”伊始,《連云港市推進文化強市和旅游名城建設加快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十余項政策密集出臺,形成“總體規劃引領、專項政策護航”的立體保障網。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坦言:“政策工具箱的完善,讓項目落地有了‘導航儀’,資源整合有了‘黏合劑’。”
頂層架構的完善與落實,讓文旅產業鏈條的進一步鍛造變得有的放矢——“十四五”期間,我市堅持“項目為王”,以324.4億元資金注入281個市級文旅重點項目,推動旅游產品從觀光型向休閑度假、研學體驗、康養旅居等復合型轉變;“蘇旅貸”則為90余家文旅企業輸送金融“活水”,200億元銀行授信協議簽署落地,“文旅+”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在“文旅+科技”方面,我市推動本土文化與VR/AR科技結合,開發《鏡花綺夢》沉浸式光影實景劇、天書奇境VR大空間等數字體驗項目;在“文旅+體育”方面,連續舉辦連島國際鐵人三項、花果山登山節等賽事,吸引國內外眾多運動員和愛好者;在“文旅+農業”方面,培育一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農業觀光點和品牌農家樂,謝湖櫻桃節、海陵湖起魚節、韓李村桃花節等節慶活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今,我市旅游品牌矩陣熠熠生輝:連島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老新浦風情街區入列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花間嶺·悟云空等3家民宿晉升“國家級”;花果山酒店掛牌五星級旅游飯店。隨著全省首條海島旅游航線——連島至秦山島海上定制航線的開通運營,我市在打造“生態綠+海洋藍”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上也邁出堅實一步。“從觀光到度假,從單一到多元,產品體系完成質的飛躍。”市文廣旅局資源開發處相關負責人說。
文化繁榮與演藝賦能
“藝術之光”點亮百姓生活
?
蘇軾詩詞的風雅邂逅海洋文化的遼闊,傳統民樂的絲竹碰撞現代舞臺的璀璨……10月14日晚,由我市創排的民族情景音樂會《樂見風華》在江蘇大劇院奏響,為2025紫金文化藝術節帶來柔美的詩意樂風。這不僅是我市年度藝術精品創作的縮影,更是“藝術精品創作工程”與“藝術惠民工程”協同推進所結出的碩果。
“十四五”期間,我市積極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僅今年以來就制定并發布《2025年全市重點藝術生產創作計劃》61項,創作項目涉及戲劇、舞蹈、民樂、美術、書法等各類藝術形式,文藝創作高原上聳立起座座高峰。“設立蘇北地區首個市級藝術基金是關鍵一招,它像催化劑般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市文廣旅局藝術處相關負責人指著獲獎名錄說,5年間,全市藝術精品摘得國家級獎項55項、省級獎項122項,《孤島夫妻哨》等10部作品獲批國家、省藝術基金資助;《孟里人家》等6部作品捧回江蘇省文華獎,女子群舞《鹽堿地上稻花香》等7件作品榮獲“五星工程獎”。
精品創作的同時,我市還通過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群眾團隊普惠化培育等手段,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我們自發組織有20多年歷史,目前成員有60人左右,主要負責一些歌舞、曲藝排演等,已連續好幾年獲得市級傳統舞龍大賽一等獎。”連云區老街藝術團負責人劉云已70歲,但激情滿滿。此外,牛山瑞全藝術團、柘汪海之約文化藝術團等遍布鄉野的群文團隊,也扎根基層一線,“以前看戲要進城,現在好戲送上門!”
文化消費升級同樣可感可觸——1450萬元文旅消費券精準投放,100萬張旅游年卡實現“一卡暢游”。連云港大劇院引進《雷雨》《天鵝湖》等精品劇目300余場,鹽河巷歷史街區上演無數夜游演藝節目。市民王蕊在朋友圈曬票根配文:“在家門口享受美景與藝術的盛宴,是實實在在的文化獲得感。”
文脈守護與遺產活化
“城市記憶”散發迷人光彩
“太有意思了,課本上的人物活了!”在市少年兒童圖書館二樓,一群孩子正通過VR設備參與徐福傳說演繹。這個“非遺保護”政協委員工作室,正著力破解“人走技失”的傳承斷層困局,突破“數字孤島”的技術保護瓶頸。工作室學術牽頭人、市少圖館副館長徐洪繞介紹:“無論是現實還是虛擬,都是我們推進非遺活化的陣地。團隊已建立16項非遺數字檔案和21套資源庫,運用三維建模、VR技術等還原瀕危技藝流程。”
如何讓沉睡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是“十四五”期間我市文旅工作的重要課題。5年來,我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在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方面探索出有效路徑。這樣的“動作”背后,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截至目前,我市爭取省級專項資金53萬元,其中重點項目22.5萬元,一般項目30.5萬元。爭取項目數列全省第一,項目資金數僅次于蘇州位居全省第二,為我市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夯實了經濟基礎。
在這些有力支撐下,我市積極構建了諸多非遺活態傳承的平臺和載體,以“數字賦能+產業融合+智庫引領+公共服務”的傳承體系,推動非遺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傳承。在剛剛入選省級第二批非遺工坊的千藝鑫璽面塑非遺工坊內,創始人王曉明正指導一群社會學員捏制面人。他說,目前工坊升級了設備并拓展到社區學校,團隊也不斷壯大,“不光是面塑,剪紙、草編等各類非遺項目傳承人,都匯聚到我這個工坊內,形成7支標準化團隊。”今年截至目前,我市省級非遺工坊已增至6個,全市開展非遺“六進”活動600余場次,開展非遺、民俗類展示展演活動150場次,非遺課堂50場次,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
2020年,我市榮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這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面向未來的文化擔當——“十四五”期間,文物保護與活態傳承獲得體系化推進。在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內,所長張勇打開工作報告:“考古前置制度全域落實,完成近100個考古項目勘探并完成驗收,讓建設與文保不再‘打架’。”郁林觀石刻群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劉志洲山環境整治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歷史遺存重煥生機。“文物聚集地”博物館也成為激活文物活態保護主陣地。“連博戌時”夜場活動舉辦百余場,2024年環省行文物展單日接待4.2萬人次,創全省公立博物館10年紀錄。20集“山海藏珍”短視頻讓文物破圈傳播,文創產品銷售額超50萬元。“當文物走出展柜,歷史就有了溫度。”市博物館館長江睿說。
服務提質與科技驅動
“文旅觸角”延伸便民一線
“一到考試季,自習座位就不夠用,預約系統也不穩定”“我從事科研工作,希望能多引進一些前沿書籍”……最近,市圖書館的市人大社會事業發展觀察點“涌”進一批批“民意”,工作人員認真記錄下每條意見。自該觀察點今年設立以來,市圖書館就將其打造成為傳遞社情民意的“黃金窗口”。截至目前,該觀察點已集納涵蓋各方面300余條意見,不僅成為監督良藥,更折射出我市“十四五”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民意所歸”。
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5年間織密織細。12家博物館、8家圖書館、7家文化館、8個城市書房、5個海島書房等,構成“15分鐘文化圈”。在剛剛建成的全市首家水上圖書分館——月牙島景區觀鳥書苑內,眾多市民一邊在湖畔書吧靜讀,一邊抬眼即見窗外候鳥翩躚。這一案例的精髓在于空間上的優化,既利用濱水區的鳥群生態提升自然吸引力,同時在功能上也進行優化,使得全民閱讀與生態科普結合,拓展了服務半徑。
觀鳥書苑的創新表達,折射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在細節體驗上的升級,這同樣適用于旅游服務方面。“十四五”以來,我市持續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便民舉措,在解決“停車難”“充電難”“寄存難”“如廁難”等普遍問題上成效顯著——開通旅游直通車3條,建成旅游廁所80余座,新增(更新)旅游交通導引牌60余塊和景區內導引標識牌3600余塊,新改擴建停車場17個,新增設停車位7052個和汽車充電樁209個,新安裝外卡支付設施180個。10月中旬,連島游客中心充電站上新一組消防產品——新能源電動汽車控火毯,為這座長三角地區最大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筑牢安全防線,“我們電車用戶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游玩,不用擔心沒地方充電了!”來自淮安的張先生在連島游玩時感慨。
更為亮眼的是,今年,我市還率先在全省上線行李寄存寄送服務,通過“靜態寄存+動態托運”雙軌模式,構建起覆蓋交通樞紐、核心景區、商業街區、星級酒店的全鏈條行李服務網絡。據悉,目前已完成智游連云港平臺行李寄送服務體系首批9個寄送點位和26家酒店(民宿)入駐寄送小程序平臺建設。截至10月底,完成寄存寄送訂單13500單。“剛下高鐵就把行李寄存在車站服務點,直接輕裝去游玩,晚上回酒店時行李已送到,太方便了!”游客李女士感慨。據測算,此舉讓核心景區游客停留時間平均延長1.5小時。
監管創新與文化出海
“品質口碑”鑄就發展引擎
“以往一年檢查十幾次,現在一年查一兩次,輕松多了。”我市一位民宿業主感慨。今年以來,我市文旅、住建、市場監管等8部門依據清單,分批次對全市100余家民宿開展聯合檢查,對健康證過期、證照不一致、明碼標價不清等問題一次性集中督促整改。“檢查頻次較以往單部門分頭檢查減少50%以上,獲經營者普遍認可。”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說。此舉正是我市旅游市場監管領域“綜合查一次”改革目標實踐的縮影。
市場秩序是文旅繁榮的基石。“十四五”以來,我市積極創新服務管理舉措,建立假日旅游監管機制,實體化運行市、縣(區)旅游市場綜合監管專班和旅游投訴專班,落實“網格員+網格場所綜合執法第一責任人”工作制,深化“大數據+網絡化+鐵腳板”舉措,營造了良好的文旅產業發展氛圍,提升旅游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市場監管是向“地表”發力,而城市品牌推廣則向“高空”發力——冠名“大圣故里花果山 西游勝境連云港”的高鐵列車飛馳大江南北;微短劇《美猴王》央視首播創1.8億次曝光;抖音“來連云港浪漫一夏”話題閱讀量破億;連云港之夏旅游節、西游記文化節已成金字招牌。在“文化出海”方面,我市也不遺余力,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連云港城市推廣中心,總有無數當地游客拿著宣傳冊詢問這座東方之城美不美。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324億元投資額、281個重點項目、2個國家5A級景區……這些激發出的是一年比一年倍增的客流量。我市文旅交出的不僅是一份數據清單,更是一種發展實踐模式——當“大圣傳說”融入海島音樂節,當“千年石刻”邂逅數字傳播,當“非遺工坊”幫助解決民生就業,當“全民閱讀”走進景區景點,文旅業終在市井煙火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1+1’,而是讓文化可觸摸、讓旅游有靈魂。”市文廣旅局黨委書記、局長封海燕坦言。在“十五五”開局之年,我市將持續深化文旅融合,深度挖掘西游、山海、水晶、淮鹽等文化資源,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抓好服務數字化建設,揮毫書寫文旅高質量發展“西游新篇”。這“新篇”,通向的不僅是國際知名海濱旅游目的地,更是人民群眾對“詩與遠方”的共同期盼。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