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楊子 通訊員 高原 張麒)田灣核電3、4號機組的主控室里,熒光屏幕的微光映照著侯美玲專注的臉龐。作為運行二處運行技術科副科長,她正從跳躍的參數中精準捕捉機組的運行狀態。作為中國VVER機型核電機組首位通過高級操縱員考試的90后女性,她以一襲沉靜的深藍工裝為鎧甲,用精湛的技術與冷靜的判斷,在男性主導的技術疆場闖出了自己的道路,贏得了屬于她的尊重。
九年時光,從河北老家走出的青澀學子,到獨當一面的“核電指揮官”;從常規島的跟班學徒,到核島運行的“技術骨干”——她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這座屹立海邊的核電站。
從現場值班員做起

2017年秋,連云港的海風已帶涼意。從華北電力大學自動化專業畢業的侯美玲,在完成為期半年的核電理論培訓后,第一次踏進田灣核電3、4號機組現場。安全帽下,是一張稚嫩卻充滿求知欲的臉。
“那時,我就是師父的小跟班。”侯美玲口中的師父姓宋,是她運行崗位的領路人。每天,她跟著師父穿梭在龐大的設備之間。“師父教我:看這個6千伏電氣柜,狀態指示燈就像設備的‘眼睛’。綠色燈亮,電流平穩,伴有‘嗡鳴’聲;白色燈亮,能清晰聽到斷路器分閘時‘咔嗒’的機械聲。要特別注意紅色指示燈閃爍,那可能是絕緣問題或保護動作。操作閥門則講究‘手感’,逆時針旋轉打開,會先感阻力,繼續轉動到打開位置,會有明顯落位感。每次操作后,都必須在操作票上打鉤確認,并在巡檢本上記錄壓力讀數和時間……這些細節,關乎整個系統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師父的每句話,她都記在心底。
那時常規島正處于調試期,現場成了她最好的課堂。“能親眼看到管道怎么走,閥門在哪兒,系統怎么連接。圖紙上的線條變成了眼前的鋼鐵脈絡,那種感覺特別真實。”她說。每天背著圖紙跑現場,在設備轟鳴聲中辨認系統脈絡,這些經歷讓她快速成長。
作為“現場值班員”,她的辦公室就在核島旁。“推開窗,聽到的就是機組運行的聲音。有時半夜巡檢,整個廠房只有腳步聲和設備運行的嗡鳴,那種感覺很特別——你知道自己在守護著什么。”
這段扎根現場的日子,為她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設備認知,到系統原理,再到實際操作,她一步一個腳印。那些浸著汗水的晨光與熬透星光的夜班,將青澀學子淬煉成能獨當一面的運行人員。
扎實的經驗很快發揮作用。在2020年OT302大修期間,她負責核島外幾個廠房的電氣操作和隔離。“大修持續約30天,一個晚班可能要處理數十張工作票。”她回憶,“穿梭在廠房間,核對設備狀態,執行隔離操作。忙完抬頭,天已蒙蒙亮。”
面對運行工作對體力的要求,她找到了自己的應對之道:“力氣小,扭不動大閥門,那我就做巡檢、電氣操作和隔離。女性更細心,適合做參數核對、狀態檢查和邏輯分析。運行不只是力氣活,更是精細的腦力活。”這份認知,讓她在男性主導的運行領域,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兩次大考兩個第一

?
2021年,侯美玲迎來職業生涯的首場大考——操縱員取照考試。長達7個月的脫產培訓,是對理論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教材我至少背了七八遍。”她說。那是一段近乎機械的重復:早上7點打開書,晚上十一二點合上教材,日復一日。“背完第四遍,發現第一遍的內容全忘了,那種崩潰,只有考過的人才懂。”
壓力不僅來自學習。侯美玲的丈夫也是操縱員,比她早一年考過。一次在家做物理熱工題,一道題怎么也解不出,丈夫看了一眼,脫口而出:“你到現在連這個都不會?”
她沒說話,轉身進屋,眼淚涌出。“我不是怪他,是怪自己。”她輕聲說,“那時壓力太大,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但望著窗外核島的輪廓,她從未想過放棄。擦干淚,她重新細化學習計劃:兩天背完第三部分,兩天背完第四部分……“只要按計劃走,就有希望。運行人員的特質,就是把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一步步走扎實。”
培訓期間,她摸索出“滾動記憶法”:快速背誦,反復鞏固,讓知識保持“熱態”。“拖得越長忘得越多,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在考試時調動所有知識點。”
2021年9月,她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成為操縱員。
四年后,2025年9月,她挑戰更高峰——高級操縱員取照考試。這場考試更為嚴苛,需經歷選拔考、現場考、模擬機考和筆試口試等多重關卡,整個備考周期約一年。最終的脫產培訓約3個月,需熟練掌握核電站兩本基礎理論教材、千余道試題,以及系統設備、儀表控制保護等近400頁的試題內容。
令人驚嘆的是,在這兩次決定性的考試中,她均名列第一。“沒什么訣竅,就是多背多學。”她說得輕描淡寫。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那幾百個深夜的燈下苦讀,那翻得卷邊的教材,那寫滿批注的題集,都訴說著“第一”背后的分量。
榮耀之下初心不改

在田灣核電站現有的399名執照人員中,侯美玲是目前唯一在崗的女操縱員,同時也是中國VVER機型核電機組首位女性高級操縱員。這個身份,意味著更多關注,也意味著更大責任。
如今,已是技術科副科長的她,依然保持著運行人員的嚴謹。前不久審查一個主給水泵再循環管線優化方案時,她運用熟稔于心的蒸汽發生器液位控制邏輯和限流原理,提出了關鍵意見。“那些背了無數遍的理論,在工作中一下子活了起來。”
光鮮背后,是難以避免的家庭犧牲。她和丈夫是大學同學,一起入職、一起考試。2022年女兒出生后,兩人正值考試密集期,孩子大多時間被送回河北老家。
“去年一年,女兒都待在河北,由我父母帶著。”說起女兒,侯美玲的聲音低了下去。每次長假,她趕回河北,待不了幾天又要離開。“每次走,她都不哭,就是抱著我的脖子不放手。”
今年9月,她考完高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起三歲的女兒。孩子看著她,小聲問:“媽媽,你以后每天都在家了嗎?”
侯美玲點點頭,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以后媽媽每天多抽時間陪你。”
九年堅守,侯美玲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核電。在她看來,女性在核電運行中擁有獨特優勢:“我們細心、耐心、溝通能力強,在培訓、經驗反饋、人員管理等方面能發揮獨特作用。”
然而,她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名純粹的運行人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運行人員,”她說,“只不過,恰好是一位女性。”
海風掠過,帶來遠方潮汐的消息,也帶來核電機組平穩運行的韻律。那是她用了九年時間,學會聽懂、并傾心守護的歌。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