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晨 倫雪飛 錢凡雪)在蜿蜒流淌的鹽河古道上,考古隊員的探鏟揭開3000年前的制鹽灶坑;華燈初上的鹽河巷水岸,國潮夜演的流光映照著游人如織的夜市;生態修復的鹽河公園里,居民休閑健身的步道邊碧波蕩漾……
8月15日至17日,第七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將在蘇州舉行,我市將展現五年來所取得的成果———2021年,我市被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作為輻射區,我市將鹽河及相關河道的文化遺產作為核心,以文明探源夯實歷史根基,以生態治理重塑城市肌理,以文旅融合激活消費動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帶建設之路。
“公眾考古”培養市民文化自覺
在剛剛過去的7月,尤莊遺址群入選第九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此前,考古隊員在此清理出周朝鹽灶、制鹵坑等遺存時,現場參加研學的板浦學生也發出驚嘆。“這些紅燒土堆積坑印證了古代制鹽工藝。”領隊舉著陶片講解,“江蘇制鹽史從此前推千年!”
近年來,我市發現的尤莊、新莊等先秦鹽業遺址群,不僅填補江蘇先秦鹽業考古空白,更實證板浦鎮3000年制鹽史。而當“四普”工作吸引更多志愿者參與,當拓片技藝走進課堂,當青少年沿著10條考古線路觸摸鹽灶殘片,文物保護的命題悄然從“專業研究”轉變到“大眾參與”。
從專家書齋走向市民廣場的百余場活動,讓冰冷的陶片成為文化認同的載體。“依托這些發現,我市打造了‘溯源港城’公眾考古品牌。”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負責人介紹。除了發布考古研學線路,舉辦活動超百場外,他們還開發“海州拓片技藝”等非遺傳承活動,通過開展“用腳步丈量,尋脈港城歷史”志愿活動,讓廣大市民零距離感知家鄉文化。
市文廣旅局負責人表示:“舉辦公眾考古系列活動是讓市民守護文物遺存、傳承歷史文脈、了解城市文明的重要抓手。”如今,這些沉睡地下的文化遺產,正成為港城文化自信的注腳。這些讓公眾參與的考古活動也成為我市堅定“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文化自覺的生動實踐。
城市濱水空間串聯歷史人文
“現在能沿著河邊走五公里,水清了,魚也回來了。”在浦西街道金大爺的記憶里,鹽河曾是“塑料袋漂浮、夏日閉窗”的黑臭水體,而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掠過生態浮島”,一切變了樣子。這背后是一場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工程:“水下森林+生態浮島+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等組合的治理模式,為鹽河構建起自凈能力強的水生態系統。
這表面解決的是水質問題,深層重塑的其實是城市與河流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市濱水空間煥發新生:東鹽河河濱公園、新浦磷礦生態綠園、灌南縣鹽河體育休閑公園陸續建成,周邊居民實現“推窗見綠”,濱水空間到人文空間的重構,走出了第一步。
空間重構之外,是內里的細化與分層。伴隨著《鹽倉城遺址保護規劃》《連云港猴嘴鹽坨保護利用規劃》等文件的出臺,折射出我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的另一個思考:生態廊道建設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通過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我市做到了“分層推進”:工業遺跡保留筋骨,如新浦磷礦遺址公園保留遺跡原貌;文物古建筑“修舊如舊”,如精勤書院、李汝珍紀念館等修繕一新;古籍文獻煥發軟性的魅力,如組織文化研討,編印出版《流淌在大運河上的淮鹽文化》等專著。這種剛柔并濟的分層邏輯,使鹽河既是生態廊道,更成為流動的文化編年史。
“鹽味夜經濟”拉動產業端布局
“誰說海州沒夜生活?!”鹽河巷天后宮大舞臺,為期2個月的“鹽河狂浪計劃”每周末火爆上演。監測顯示,自活動開展以來,游客平均停留時長增長25%。而作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這里正成為連云港“運河文化”的集聚地。
文化遺產要進一步盤活,促成“消費”環節必不可少。就像鹽河巷街區,“鹽主題”元素無處不在:鹽運場景銅雕像擺放在街區不同位置,商鋪招牌融入“鹽倉”“漕運”等歷史符號;運營方還創新推出百米音樂噴泉矩陣+全河道霧森+大型水上真人實景演出,展現古鹽河的漕運盛景,街區旺季日均客流6萬余人次。
當然,夜經濟不能止步于淺層的感官刺激,也不能單純追求客流,這會造成景區(街)陷入同質化發展陷阱。以“文化基因”賦予文旅消費產業稀缺性,是必由之路。時至今日,投資1500萬元的淮鹽文化博物館已經開放;400款文創產品進駐高鐵站、機場、商業街等;“拓街入巷”工程也讓各類非遺工作室扎根民主路歷史文化街區等。
從周朝鹽灶到國潮夜市,連云港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用“一粒鹽”串起3000年文明脈絡,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既有歷史厚度,又有生活溫度,還有經濟熱度。其創新實踐啟示我們:文化帶建設既要深挖歷史根脈,更需創造性轉化。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