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伏廣進 李光耀 王寧) 清晨的陽光,將位于贛榆區宋莊鎮任莊村的一處院落染成金黃色,這是正在建設中并即將對外開放的“全國道德模范紀念館”。在贛榆人眼里,這座由故居化身為紀念館的中式院落,寄寓著連云港市首位“全國道德模范”方敬老人的精神追求。
“修建全國道德模范紀念館,就是要將方老的感人事跡生動再現,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學習老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使其成為激勵和鼓舞每一位黨員干部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贛榆區委常委、贛榆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宋莊鎮黨委書記許思文表示。
2016年以來,贛榆區在全國率先破題“新鄉賢文化”建設,深入推動新鄉賢薦評、示范、涵育、匯智、傳承、禮敬“六大工程”,在鄉村社會管理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2000多名像方敬老人一樣的“新鄉賢”紛紛涌現,他們活躍在贛榆的各行各業,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反哺桑梓。新鄉賢文化也正不斷釋放力量,為贛榆鄉村發展、鄉風文明注入新活力,滋潤百姓生活。
培育鄉賢文化 探索鄉村治理新體系
“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鄉土情懷,澤被鄉里,溫暖故土”,這是傳承千年的鄉賢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鄉賢文化也遭到巨大挑戰,大批鄉村勞力外出務工,部分農村甚至出現空心化現象。面對這一衰敗的變化,該如何治理,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圍繞傳承與創新,培育新鄉賢文化,發揮鄉賢的引領作用。”這是贛榆在探索鄉村振興時做出的回答。2016年,贛榆區委、區政府率先啟動新鄉賢文化建設工作,全區上下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今的贛榆,鄉賢正被賦予新的內涵,成為當下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填補了“德治”治理空間。
退休干部、城頭鎮新鄉賢陳兆波,僅用一個多月就化解了因土地承包經營權鬧了7年、法院多次執行未能解決的“老大難”糾紛;班莊鎮新鄉賢調解員李娟,不取分文報酬,來回奔走,幫助60余名農民工成功領到140萬元工資拖欠款。
為讓這些新鄉賢人盡其能、才盡其用,贛榆在各鎮村成立129個鄉賢會,組建了決策建議“智囊團”、扶貧興業“致富團”、慈善公益“志愿團”、為民服務“代辦團”等7個團。他們扶貧助困獻愛心、協調資金上項目、提供信息銷產品、示范引導育新風,成為農村穩定的“安全閥”、社會和諧的“潤滑劑”。贛榆因此榮獲“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區)”。
凝聚鄉賢力量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
通過濃墨重彩地營造傳承“新鄉賢”精神的氛圍,新鄉賢文化已在贛榆深入人心。但贛榆并不滿足只將培育新鄉賢文化當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還通過“新鄉賢文化”集聚人才優勢,有效發揮鄉賢“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激活發展新動能。
前不久,石橋鎮的茶葉迎來采摘期,連云港御龍茶葉有限公司茶葉基地里的千畝茶樹也迎來了豐收。今年29歲的王鈞是這家企業的負責人。6年前,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上海一家企業的優厚待遇,回到老家做“茶姑”,開始了創業逐夢之旅,讓家庭作坊式的茶園走上規范化、公司化、品牌化道路。“石橋是我的家,我的根在這里。城市的繁華固然讓人心動流連,但家鄉的振興更是我無法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名返鄉創業新鄉賢,王鈞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家鄉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進一步放大“王鈞式”新鄉賢的示范帶動效應,助力招商引資,贛榆建立了“1+15”新鄉賢信息庫,召開26場“鳳還巢、謀創業、話發展”座談會和120場鄉賢議事會,推動“人回鄉、錢回流、廠回遷”,共商振興大計,進而吸引越來越多的贛榆籍企業家返鄉投資興業,引發了招商引資“雁陣效應”,釋放出了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讓“實力贛榆”愈來愈強,2018年躍居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29位。
弘揚鄉賢精神 涵養鄉風文明新風尚
鄉賢是根植鄉間沃土、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標記,是探尋文化血脈、弘揚優良傳統、促進鄉風文明的精神標桿。在贛榆大地,隨著鄉賢文化的慢慢浸潤,像方敬這樣的新鄉賢,已是燦若群星。全國“最美基層干部”姜霜菊,黨的十九大代表、江蘇“時代楷模”鐘佰均等10多位省級以上重大典型,48位中國好人和江蘇省道德模范,照亮了贛榆文明的“天空”;走到哪里都要夸夸家鄉美的贛榆籍著名演員侯勇、周惠林,投資10多億元回鄉建設奧薩長卿醫學院的國家醫藥領軍人才徐希平等一批新鄉賢,他們雖身在他鄉,崗位不同,但始終心系故里,傾情回報桑梓。這些鄉賢人物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成功的“贛榆經驗”得到了國家、省、市的高度評價,入編全國宣傳干部學院教學案例,獲評中宣部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獎和2017年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先后16次密集聚焦贛榆精神文明建設。“新鄉賢文化”已成為贛榆響當當的文化名片,新鄉賢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全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