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2015年,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繼高鐵之后,核電成為又一張國家名片。許久以來,核電發展始終牽動著記者的心,從最初的“談核色變”到如今的“走出國門”,中國核電發展實現了怎樣的改變?近日,記者來到田灣核電站一探究竟。
走進核電站,記者見到的是一座花園式工廠,一字排開、穹頂覆蓋的4個機組映入眼簾。這里人群熙熙攘攘,與記者印象中人煙稀少的核電站大相徑庭。江蘇核電總經理魏國良說,這里和機場候機大廳一樣,沒有吸煙標志的地方堅決不能吸煙,即使在露天院子里也是這樣。 魏國良是中國核電第一批操縱員,也被稱為“黃金人”。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參加秦山核電一期、三期、田灣核電等項目的開發和建設。盡管身居管理職位,他依舊常常深入施工現場,核對每個設備的標高,了解每根管道的用途。有時候忙得太晚,就干脆住在核電站。魏國良的岳父、妻子都是核電人,兒子正在清華大學攻讀核能專業的博士,他笑稱“一家三代都在吃‘核飯’”。 田灣核電站的應急指揮中心,是一座沒有窗戶的大樓,里面儲備有近半個月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一旦發生事故,工作人員在應急中心集中,把危險控制在核電站內,防止危害外界。在指揮大廳,記者見到顯示屏實時監視每個機組,一排排電話24小時與外界保持通信暢通。魏國良說:“從建成至今,應急指揮中心從沒使用過,以后也許永遠用不到,但核電站還是會定期更新物資,進行應急演習,真正做到有備無患。” 主控室是核電站的心臟。到達主控室有11道門層層把守,記者注意到,每扇門下方都用黃色粗線畫出圓弧狀。魏國良告訴記者,黃線部分畫出的是門打開時所占的距離,防止撞到人。進入主控室,4名“黃金人”目不轉睛地監視主控臺屏幕和儀表盤,絲毫沒有察覺我們的到來。工作空隙,值長劉銳鋒告訴記者,“黃金人”培訓成本都在百萬元以上,他們大多名校畢業,海外學成后來到這里,不分晝夜監護核電站運行。“從入職到成為值長,大約要13年的時間,如果脫離崗位超過半年,又要從頭開始。” 在3號機組的施工現場,有個頂狀半球形建筑物。魏國良說:“這叫安全殼,是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實體隔離屏障。田灣核電站安全殼是雙層設計,內層是厚1.2米的特殊混凝土墻體,外層是厚0.6米的普通混凝土墻體,內外層間距1.8米,層層防護,能承受地震、飛機等沖擊,確保放射性物質無法溢出。”魏國良還提到,田灣的核安全參數遠高于國際標準,如堆芯融化率是百萬年一遇,嚴重放射性泄漏事故更是億年一遇。 夜幕降臨,采訪接近尾聲時,記者發現身上佩戴的核輻射測量儀沒發出任何警報。魏國良告訴記者:“即使在核電站核心部門工作的人員,一年的核輻射量也不到一次胸透的十分之一。”連云港市委書記楊省世曾說:“田灣核電站是連云港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它不僅為地方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帶動了城市的發展,是連云港的一張亮麗名片。”(本報連云港1月11日電 本報記者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