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去市區一家商業綜合體就餐,面對琳瑯滿目的餐飲店一時不知如何選擇。于是隨手打開某外賣平臺,通過評價排序選定一家餐廳,沒想到就餐體驗并不好,網上五星評價里的內容與現實大相徑庭。咨詢業內人士后才得知,少數餐廳可能是花了錢才出現在你眼前,刷好評、買銷量已經成為餐飲點評行業里的一條灰色產業鏈。
對于消費者來說,他人的關注、評價以及商家評級成為購物、消費的重要參考。評價越好,意味著越能獲得注意力資源,培養潛在消費群體,促成現實消費,攫取經濟利益。由此,不難理解有的商家為何會花錢找人刷好評,只因有利可圖。有需求就有供給,在這種情況下,在網絡平臺上不乏提供刷單、刷好評服務的店鋪,亦有不少招募“點評寫手”的帖子,還有用戶利用自身的會員等級有償寫優質評價。甚至有專門的中介公司一邊從有需求的商家那里“接單”,一邊再“派單”給刷評寫手,從曝光量、訪客收藏、用戶評價等多方面入手,整套流程銜接緊密,“一氣呵成”。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種刷評行為,不僅讓消費者“很受傷”,也可能反傷商家自身。花錢刷出來的虛假好評和銷量,不僅欺騙誤導消費者,也破壞了商業生態,對于遵守規則的商家來說十分不公平。靠刷好評營造出的假象,就像泡沫,一戳就破。當市場秩序、商業生態被破壞,身處其中的商家、消費者都無法獨善其身。
同時,就刷單本身來說,其行為也是嚴重有違誠信的。如果商家的商品服務質量不過硬,即便靠刷好評掙來“一錘子買賣”,終究無法長久。靠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才是商家發展的正道。而從長遠來看,在技術加持下,隨著監管打擊力度的加大,刷評最終“刷掉”的必然是消費者的信任和商家的信用及“錢途”。(□ 王文)
?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