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水墨畫學會理事王其志 水墨畫《青口十八勇士》
(通訊員 王振 浩學 延安 葛華)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蘇北革命老區贛榆區“海州灣讀書會”開展為期一周的《十八勇士》研讀座談會,對民國37年3月初版的軍旅作家白刃著作、梁坤生插圖的中篇戰地紀實《十八勇士》進行研讀座談和實地巡訪,以此銘記歷史、緬懷英烈、弘揚抗戰精神。
?
當開幕式上電子屏幕再現“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戰旗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的動人畫面時,著實讓《十八勇士》紀念地的青口鎮全體書友們為之振奮、熱血沸騰。
因為,青口人民不會忘記: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10個徒步方隊高擎抗戰時期的部隊番號旗和榮譽戰旗,邁著整齊堅定的步伐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在萬眾矚目的第一方陣中有一面“青口十八勇士”(左三)榮譽戰旗格外引人注目。
青口人民更不會忘記:1941年3月25日夜,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和山東縱隊2旅聯合發起的“青口戰役”打響,袁飛友、趙本源、孟兆閣、孫玉坤、李會元、馬培真、孫鴻泰、何北生、張繡格等十八勇士血戰火叉巷的壯舉,讓濱海戰區首戰告捷的“青口戰役”永載史冊。
“青口十八勇士”這支英雄群體的光輝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青口人民的心中!
進軍濱海 決戰青口
贛榆,位于蘇魯交界處,當時隸屬山東抗日根據地濱海區,是敵后抗戰的前沿陣地。青口,歷來是贛榆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蘇北、魯南重要的出海口和商品集散地,為商賈云集之重鎮,解放前定居人口即達5萬之眾。
1939年2月,日軍侵占了青口,并強制推行“治安強化運動”,青口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日軍憲兵隊、偽保安總隊和偽縣政府都設立在青口,利用沿海港口交通優勢,興建軍火庫、糧棧,囤積大量軍需物資,并在青口原有的圩墻上大興土木,修建碉堡炮樓,森嚴戒備。青口成為日偽統治贛榆的軍事中心和拱衛新(浦)海(州)連(云港)衛星城。
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后,將贛榆2000余偽軍編成10個“剿共支隊”,分別駐守在青口周圍的城里、海頭、興莊、下口、大溝南等10個據點內,準備“蠶食”、“掃蕩”我濱海抗日根據地。
為粉碎敵人的封鎖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和山東縱隊2旅決定聯合發起“青口戰役”,由教導2旅旅長曾國華、政委符竹庭和山東縱隊2旅旅長孫繼先、政委江華組成前線指揮部。
1941年2月,參戰部隊秘密集結于青口西側的城頭、徐山、班莊和東海縣朱范村一帶。戰役發起前,教導2旅統戰科通過進步士紳鄭亦橋先生搞到青口城內主要街道和軍事布防圖。我軍前線指揮部決定以三倍于敵的優勢兵力,采用突襲戰術,乘敵不備,發動攻擊,先消滅青口外圍之敵,再攻占青口城,奪取敵人軍火、糧食等軍需物資,繼而乘勢進逼海州、東海,控制隴海路北地區,貫通支援華中新四軍的南下通道。
我參戰部隊兵分三路:一路迅速端掉青口周圍日偽軍各據點,為攻打青口掃清障礙;一路攻占青口,奪取軍用物資;一路埋伏在青口與新浦之間,伺機阻擊敵人增援部隊。
1941年3月19日晚,教導2旅6團一部對海頭偽據點率先發起攻擊,拉開了青口戰役的序幕。我軍充分發揮夜戰、近戰的特長和熟悉地形等優勢,連克海頭、興莊、下口、大溝南、李城子等據點,掃清周邊障礙,孤立鬼子據點青口。
3月25日晚10時,各路縱隊同時出擊,對青口發起總攻。擔任主攻的教導2旅6團1營指戰員冒著敵人的猛烈火力,用手榴彈、炸藥包等短兵相接奮勇殺敵,強行攻城。工兵根據前線指揮部戰前制訂的攻城計劃,發揮土工作業的長處,將青口小東門土圩子炸開一個缺口,我軍突擊隊一鼓作氣攻入城內并迅速向兩翼展開,與敵人展開游擊巷戰,掩護主力部隊乘勢攻入偽保安總隊和日本憲兵隊,迅速攻占敵軍火庫和糧棧,大批軍用物資和數萬斤糧食被我軍繳獲。
此次“青口戰役”我軍共殲俘日偽軍1600余人,炸毀敵軍車2輛,繳獲日軍炮3門、各類槍支千余、糧食5萬余斤和子彈、藥品、被服等大量軍需物資。
繼而,我軍乘勝出擊,向贛榆南部海州、東海一帶進軍,搶先控制隴海路以北地區,擴大抗日根據地,建立南下華中支援新四軍的陸上交通線,并占領了柘汪、海頭等港口,貫通南連鹽阜、北接膠東的海上交通線,從而使山東、華中兩大敵后抗日戰場互為犄角,相互配合,開創了抗戰形勢新局面,出色完成黨中央的戰略部署。
十八勇士 氣壯山河
青口戰役勝利后,“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孟兆閣向戰友們講述了激戰火叉巷的經歷。
1941年3月26日黎明前,我軍在圓滿完成戰役計劃后撤出青口。6團1營1連7班長袁飛友帶領戰友掩護主力撤退時,被從新浦趕來增援的日軍包圍,兩次突圍都沒有成功,最后退進火叉巷里固守。這時,巷子的另一端也傳來陣陣槍聲,原來是一排長趙本源帶領的2班戰友也因故未能及時撤出被圍逼至巷內。于是,18名勇士合力抗敵,拖住援敵主力,掩護部隊轉移。
戰斗從清晨持續到傍晚,血戰了一天,9名勇士先后犧牲,其余也都掛了彩。身負重傷的一排長趙本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誡戰友們:節約子彈,機智抗敵,尋機逃生;若落入敵手決不背叛,堅守氣節,生為豪杰,死為鬼雄。
夜幕漸漸降臨,個個身負重傷的勇士們陷入彈盡援絕的境地,突圍是不可能了。但勇士們已擊斃50多名日偽軍,勝利地完成掩護大部隊轉移的光榮任務。狡猾的敵人唯恐勇士們乘黑夜突圍,便糾集余敵再次進攻火叉巷,槍聲越來越激烈,七班長袁飛友命令戰友們上刺刀準備與敵人做最后的拼搏。這時,一位老大娘從后院悄悄走來,小聲招呼他們分頭藏起來,并用灶房的柴火把槍支蓋好。
寂靜了許久,日偽軍見沒人抵抗就搜進院子,見八路軍已沒了蹤影,狡猾的日本鬼子命令偽軍燒房子。為了不連累百姓,被掩藏的勇士們都不約而同地勇敢走出來。
在青口偽警察局,殘暴的日軍把勇士們用鐵絲捆在柱子上嚴刑拷打,并放狼狗撕咬。血肉模糊、遍體鱗傷的勇士們在惡魔般的敵人面前,個個橫眉冷對,視死如歸。
數日后,落入魔掌的袁飛友、孟兆閣、孫玉昆、李會元、馬培真、孫鴻泰、何北生、張秀格8名勇士又被押送到新浦日軍憲兵隊,兇殘的日本憲兵將燒紅的烙鐵烙在他們的身上、手上、臉上,還把冒著火焰的煤渣強塞進勇士們的嘴里……
黔驢技窮的日本憲兵最后只好把奄奄一息的8名勇士用鐵絲分別捆綁在院內的兩根鐵柱上,準備第二天用火燒死。
夜深了,捆綁在柱子上的勇士們被寒風吹醒。身材瘦小的孟兆閣雙手一直在動,他強忍雙臂血肉模糊的劇痛用力掙脫捆綁在身上的鐵絲。然后又拼盡力氣將捆綁在一起的袁飛友、李會元、孫玉昆的鐵絲擰開。正當他們準備解救捆綁在另一根柱子上的戰友時,遠處傳來鬼子巡邏兵的腳步聲。“甭管我們,你們快跑!否則一個都走不了!”
在戰友們的再三催促下,袁飛友、孟兆閣等四人終于逃了出來。但因傷勢太重,在淌過浦北臨洪河時只有孟兆閣一人游過對岸。
身單力孤的孟兆閣揮淚上岸后晝伏夜行、風餐露宿,艱難跋涉,終于找到了隊伍,他是“青口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和見證人。
緬懷英烈 不忘初心
為弘揚“青口十八勇士”精神,鼓舞軍民斗志,打敗侵略者,解放全中國。1945年11月28日,濱海區黨委宣傳部曾頒發通知,號召廣大軍民學習《十八勇士》 。
于是,軍旅作家白刃著作《十八勇士》的小冊子便成為紅極一時的戰地讀本和哺育萬千革命英雄的精神食糧。
據“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史料記載,在“青口戰役”中,家住火叉巷附近的一位名叫汪素珍的大嫂,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了一位身負重傷的八路軍小戰士脫險,后來她與丈夫將傷愈的小戰士送到部隊時,受到部隊首長的表揚,被譽為“青口紅嫂”;
另有青口河南村農民仲兆德在“青口戰役”中,冒著生命危險只身奮力將四具八路軍戰士的遺體從戰場上背走,悄悄掩埋在村頭墓地里,他的義舉直到抗戰勝利后才被世人所知曉;
青口鎮熱血青年王家駒,在“青口戰役”的當天就找到六團首長要求參軍,并主動留下來開展地下工作,他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奔走,積極動員有志青年參加八路軍,先后向部隊輸送30多名有理想、有抱負的革命青年;
“青口戰役”勝利后,八路軍山東軍區將“十八勇士”所在的115師教導2旅6團1連命名為“青口十八勇士連”,并授予榮譽戰旗。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信仰的政黨不能沒有先鋒,一個有熱血的軍隊不能沒有戰神,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楷模。為緬懷先烈、鼓舞斗志,八路軍115師和山東軍區在表彰學習“青口十八勇士”英雄事跡的同時,責成教導2旅擇地為 “十八勇士”和青口戰役、沙河戰役、大吳山戰役和小沙東海戰等犧牲的革命烈士建立紀念塔,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帶領工程技術人員選定贛榆西部蘇魯交界處的“馬鞍山”修建抗日烈士紀念塔和抗日山烈士陵園。
?
?
自1941年7月7日起,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指戰員和濱海區抗日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一邊戰斗,一邊為死難烈士建碑立碣,興建陵園。歷時四年,先后建成抗日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等20多處大中型紀念建筑物,主題景觀依山而建,上下共分8個坡段,363級臺階,雄偉壯觀,氣勢磅礴。陵園內先后建有1638座抗日烈士墓,安葬1800多位抗日烈士的忠骨,銘刻著3576位抗日烈士的英名。到1944年7月7日,全國第一座莊嚴肅穆、規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園基本建成,“馬鞍山”因此而更名為“抗日山”,其建園時間之早,規模之大,條件之艱苦,影響之深遠堪稱全國之最。在這座全國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脈上高高矗立的“抗日烈士紀念塔”頂端,用生鐵鑄成的一尊八路軍戰士雕像就是“青口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孟兆閣的原型。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切為中華民族、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英雄和先烈們都是我們的榜樣和楷模。新中國成立后,抗日山烈士陵園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先后創建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全國愛國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首批國防教育基地”。現在,陵園占地面積由原來的360余畝擴建到2000余畝,成為國家4A級紅色旅游勝地。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公布“抗日山烈士陵園”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當年“十八勇士”浴血奮戰英勇獻身的青口“火叉巷”被命名為“贛榆縣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遺址”“贛榆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口十八勇士”已經成為青口人民和贛榆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
?
?
?
2015年9月3日,當“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戰旗由受閱方隊官兵高高擎起,昂首闊步通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刻,天安門廣場沸騰了,青口沸騰了,贛榆沸騰了,祖國大地沸騰了!這是人民軍隊的光榮與驕傲!也是全國人民的光榮與驕傲!更是贛榆人民和青口人民的光榮與驕傲!勤勞、睿智的贛榆人民緊緊抓住這一歷史契機,在當年“十八勇士”浴血奮戰的“火叉巷”口建起了“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并與“青口十八勇士連”所在部隊搞好軍民融合共建,軍地共同打造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此提升軍威、國威,激勵年輕一代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發奮圖強、勵志報國。這就是本次開展《十八勇士》研讀座談會的初衷。
書友們堅信:“青口十八勇士連”是一支威武之師!
“青口十八勇士”精神將代代相傳!
“青口十八勇士”的英名將流芳千古!
威哉!青口十八勇士連
壯哉!青口十八勇士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徐蕾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