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張晨晨 李慧)“他呢,是我們下部純愛劇《小城大愛》的男一號。”李小寧意味深長地拍了拍身邊的胡偉偉,“這可不是內部暗箱操作定角色哦。”李小寧之所以這么打趣,是因為胡偉偉是這個團隊里的攝影師,內斂有余,但帥氣不足———按照純愛劇的一般選角慣例,男主角應該找個大帥哥,可李小寧狡黠地說:我不喜歡太臉譜化的人物,我喜歡挑戰。
這么有個性的導演,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2011年,港城一部叫做《榆城樂事》的贛榆方言劇走紅網絡,而該劇的導演正是李小寧。不像四年前的白手起家,如今的他,同另外兩個合作伙伴趙國慶、邱志強,創辦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專事微電影拍攝。這個“80初”的敦厚人,正朝著自己夢想中的導演之路步步邁進。
連“路人甲”都沒當上
前不久,有一部叫做《我是路人甲》的電影,講述了一群懷揣“演員夢”的底層百姓在“東方好萊塢”橫店奮斗的故事。而1981年出生的李小寧,曾經也差點當了回“路人甲”,僅僅是“差點”,但這并不影響他當導演的夢,“人家是‘演而優則導’,咱沒演過,咱就直接上了導演的道了。”
李小寧是土生土長的贛榆人,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歡唱歌。在村里電視還不普及的情況下,他的父親就買了一臺錄像機,本來就喜歡看電視的李小寧,很快喜歡上看電影,初中時候的零花錢大多數用來租碟片看了。“我比較喜歡看周星馳、張藝謀、姜文的電影,喜歡拍電影主要是受他們的影響,他們的電影我是一遍一遍地反復看。”
2002年高中畢業后,李小寧自考到了上海交大,讀與興趣無關的計算機專業。那段時間,逃課睡覺,渾渾噩噩,成績不堪,但卻狠心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和一臺影碟機,整天租電影碟片回來看,每天至少看四五部電影,看得昏天黑地。用他的話來說,電影和音樂成了那段時間支撐他的唯一愛好。
海量而系統的觀影,觸發了他更深層次的執念———大三大四期間,李小寧想更接近電影,便萌生了去劇組“攢經驗”的想法。“我覺得,通過當群演能接觸到劇組,于是在網上查了招群演的信息,花了120塊錢中介費。”接下來是等劇組通知,很快李小寧等到一個拍電影的機會,在《高考1977》里面飾演一個醫生。
不過,最后卻是錯失良機。“當時染黃發剛剛興起,我年輕,愛臭美嘛,就染了一頭黃發。”這樣“先鋒的打扮”,當然不能出現在年代戲里,他被劇組告知不可以。但是他不肯放棄,就讓劇組用特殊顏料把自己的“美發”重新染黑。染好頭發,李小寧心里很激動,心想終于可以拍電影了,誰知又因天氣原因,這段戲份裁掉了。在劇組吃了一份盒飯,李小寧拿了30塊錢就回校了。
這次失敗的“路人甲”經歷,成了“不走運”的開端。“第二次,中介通知我參加周杰倫的《大灌籃》,在杭州,因為上課沒去成。第三次接到通知是李安的《色戒》劇組,讓我立馬收拾東西到杭州,要半個月,因為還要上課,也沒有去成。”
“處女秀”就是場“滑鐵盧”
與眾多追夢青年的套路類似,畢業后,他走過一段彎路,在上海干著枯燥的工作,日日夜夜疲于奔命,但他的執念并未就此熄滅———干了一段時間后,他用信用卡最低還款額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和一個手持小DV機,下載了剪輯軟件,自我摸索過拍攝簡單的MV,但很快,他便不滿足于做這些,他想拍電影,拍真正的電影。
李小寧開始籌劃拍電影。看了幾萬部電影的他,又買了多本關于電影或編劇的書,花大量時間自學。終于開始創作自己的劇本。由于前期看了很多電影,加上自己一些生活積累和靈感迸發,劇本很快寫好了。“處女作《烏龍1》,劇本在公司偷偷摸摸寫,題材是小混混收保護費的,受了《古惑仔》一些啟發。”
接下來是找演員,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上班族,根本請不起演員,哪怕是群眾演員都很難物色,于是李小寧想到了也在上海打工的表弟,表弟在上海一家餐館做跑菜生,李小寧就到那里找熱愛表演的服務員,“他們愿意演,露個臉,請他們吃頓飯就行了,沒有多少人愿意把這個當成事業來做,覺得拍電影不是我們這些人做的事情。但也有人把工作辭了幫我拍,沒有工資,管吃住就行了。”就這樣,李小寧一邊工作,一邊嘗試著拍攝。“我們是利用周末兩天出去拍,找了四五個‘演員’。這個試水之作,現在看來很粗糙,沒什么內容,屬于惡搞類,但算是走出這一步了。”
試著拍了兩部短劇,2009年,最后一步已經快做完了,結果電腦和DV都被偷了。“那時,粗剪還在電腦里,一被偷,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了。”他感到不公平,感到老天爺在故意作弄他,他想到那些跟他有過類似經歷的前輩,如今個個都風生水起。“盧正雨現在是周星馳麾下一員大將,他自編自導的《絕世高手》曾在網上火爆異常。在出名前,我曾跟他在網上討教過。還有最近上映的《萬萬沒想到》的導演‘叫獸易小星’,他不是科班出身,曾經僅靠自編自導自剪一些網絡惡搞視頻度日,現在也是夢想照進現實了。”
可他呢,還沒怎么開始,設備就被偷了,而且已經欠債兩三萬。
他不可能再無視這些困窘,而凌空蹈虛地走下去了。
終于,咱作品火了
單看現在,李小寧用的拍攝機器在連云港是最好的,拍出來的作品可以直接上院線。這多多少少得益于他的另外兩個合伙人趙國慶和邱志強,“他們是資金入股,我是技術入股。沒有他們的支持,路也不好走。”而回想當年,回家時,欠的錢從兩三萬利滾利到五六萬了,自己還了一部分,家里幫忙還了一部分,但家人開始很不同意他拍電影。
好在,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支持,他挺了過來。“2010年,我認識了一個做動漫的老鄉文杰,在南昌工作,他做的動畫短片《贛榆歡迎您》給我很深印象,就加了他QQ,聊了一些。”李小寧回憶道,后來文杰到上海工作了,兩人見面了。一番商量后,他們決心從上海回贛榆,拍本土的片子。文杰提議,馬上過年了,可以拍一部方言劇,看看效果怎樣,如果拍得好的話,就會有人投資———《榆城樂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2010年,在醞釀的時候,想租設備,文杰也在爭取自己動漫公司的設備,結果都行不通。”看著寫好的劇本,他不想放棄,咬咬牙,準備再拿信用卡買設備。然而此時,父親得了癌癥;家人也都勸說他老老實實找份工作賺點錢,別想不切實際的事情了。“在我心中,任何夢想在親情面前都是微茫的,父親來上海看病,我就把錢都用來給他治病了。”
父親看病花了十幾萬,把家里的一棟房子賣了,還余下一些錢,李小寧就繼續和文杰商量拍戲,買了設備,并在網上招募演員,報名的有好幾個,可是直到大年初四快開拍了,只來了兩三個人。沒辦法,李小寧找來了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弟弟、二姨夫,文杰和李小寧也參演了。“二姨夫不識字,但演得挺好的。拍完了總共花了1000多元。”
他在家總共呆了7天,電影拍了一天半———大年初四剛開始拍時天氣很冷,拍到第二天,李小寧發燒了,但是必須繼續拍完,不然前期準備都浪費了。“我花了150元,租了一輛面包車到新城去拍,那天還下著小雨。”回憶當初“土法”拍電影的窘態,他唏噓不已。“為了拍好男女主角坐在三輪車上的鏡頭,我站在面包車上拍,為防止我掉下去,工作人員在車上抱著我的腿。”
拍攝結束后,李小寧和文杰繼續回上海工作,抽空開始剪輯,做完時是凌晨兩點多,就放在了網上。“天亮就去上班了,打開電腦后,很多人申請加QQ好友,建了十個群都不夠。”李小寧知道,這次該是火了。
漸入佳境
李小寧和文杰都沒想到這部微電影會這么火,尤其在連云港非常火,“弟弟在劇中演小偷,都被觀眾認出來了,二姨夫也被廠里同事認出來了。”這個成功,也讓父親原本堅定的反對開始動搖,覺得李小寧可以去做這件事。“父親態度轉變以后,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場地,演員都幫我聯系,后來還在我的幾部戲里‘打醬油’。”這之后,贛榆有個老板想投資給李小寧和文杰做這個事業,李小寧果斷辭職,回到家鄉。
他們合作注冊了《榆城樂事》工作室,拍攝了《榆城樂事》第二集。按照李小寧的想法,這一部,無論是設備還是演員、技術、內容等,都比第一集更好,但實際上,片子出來后,觀眾的反映并不像預想的那樣好。李小寧反思,是題材不夠接地氣。等拍攝第三集的時候,他很擔心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好在第一集的效果又回來了。
于是,他們又拍攝了第四集。就這樣,李小寧和文杰分工合作,一個寫劇本,一個負責拍攝,雖然不怎么賺錢,也沒有賠錢。 但到第7集時,投資商提供了一個題材,與李小寧的拍攝理念相悖,他拒絕了。漸漸地,他與文杰也出現了分歧。
“我倆個性都比較強,慢慢地,創作理念的分歧越來越大。”索性,李小寧退出了,8月底去了北京。“我在北京呆了半個月,想找個劇組系統學習,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劇組,卻要等到10月1日才開工。”李小寧沒有等,就回家寫了劇本《愛在金秋》,借錢重新買了設備,找演員,從秋天拍到冬天,自己寫自己導自己剪輯,花了半年時間。
回想起當初拍攝的辛苦,李小寧感慨頗深。“當時女一號只有周末有時間,要配合她的時間,秋天的戲冬天拍,演員們都快凍吐了。”李小寧說,電影剪出來后,他在電影院搞了個免費首映。“這是第一部贛榆方言電影,我想1000個座位能有一半人來就好了。”他笑著說,沒想到大年初四首映那天非常火爆,后來他把這片子放在網上,除了《榆城樂事》第一集,點擊率超過了之前的所有片子。他開心極了。
李小寧覺得,一切的付出與辛苦都是值得的,所有參演的業余演員們也都很開心,雖然沒有片酬。父親也在這部電影里“打醬油”,這時,父親已全力支持他了,還幫他找了兩個合伙人。李小寧很開心,只要有機會就讓父親“客串”。但好景不長,拍攝后續劇集的時候,父親病癥復發,病入膏肓。
想為父親拍部電影
“在拍攝期間,我突然接到消息,父親情況不妙,就立馬往家趕,沒想到還是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李小寧面容悲戚。“我很后悔沒有讓父親多參與一些我的拍攝,多留一些記憶。至少,在看到自己的片子時,能看到父親的音容笑貌。”
就像“筷子兄弟”里的王太利,李小寧也想為自己的父親拍攝一部電影,以緬懷曾經的親情厚愛。但現實的壓力,逼迫他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實現這個理想。“本來想去年或者今年拍的,想等到劇本改好了,時機成熟了,一切都準備好了再來拍,一定要把這部片子拍好。”
現在,李小寧幫一些單位拍攝的宣傳片都獲獎了,他打算拍完《大城小愛》方言劇,以后不拍攝方言劇了,不然針對面太小了。“不怕你們笑話,我也想進院線。”李小寧想做有內涵的電影,不是只去賺錢;有的電影票房高,叫座不叫好,沒什么意思,他想拍點有意思的。
“電影要有自己個人化的東西,目前就想更透徹地了解電影。”現在李小寧每天還在學習,劇本、臺詞……都要自己通過看片研究、思考,知道怎么拍,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李小寧一再強調加入自己的東西,不能按部就班地拍,那樣雖然保險,但是沒有什么特色。連云港本地現在沒有什么值得學習的,“不是自己比較驕傲,是的確我們這邊都處在初級發展階段,極少有可資借鑒和學習的資源。”但他覺得,這也意味著這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導演,李小寧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自己來說,作品比以前成熟了很多,但是還沒有一部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到更大的平臺去和別人競爭。”他說,現在為了將公司經營下去,微電影、攝像、宣傳片等凡是和視頻有關的,都做。“把公司經營下去,才能走得更長遠,現在拍攝的東西主要是當練手了,等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再更好地、更自由地拍攝。”李小寧謙虛地說,“至少,為我的父親,我一定要拍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