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自倫
火簍子,家鄉一種老少咸宜的取暖容器,曾伴我度過溫馨的童年,給那段青蔥歲月增添了融融春意。
火簍子究竟發明于哪年哪月,何等朝代,現已無從考證。只知道是采取傳統的工藝手法,用石英、黏土燒制而就。制作火簍子,工匠們先將備好的原料混合攪勻, 倒在模型里制成坯子后晾干,再用木炭燒制成簍坯,上面涂上一層釉,置入爐中重復燒制成簍子。火簍子的下部呈半圓形,用于盛燃料;上部是梁把,便于提攜。款式大小不等,根據用戶的需求,由工匠設計,精致的帶有花紋,粗糙的不帶花紋;帶花紋的有尖瓣子菊花,有韭菜花兒,提升了審美層次;不帶花紋的,就跟半截小瓦罐相似,頗有粗獷質感。因火簍子散熱緩慢,傳熱均勻,適合生活條件簡陋的家庭做取暖器,故深受農村人的青睞。
小時候山村里沒有電,更別說空調了,甚至連買煤都成了一種奢望。常年居住在“地無三尺平、岀門就爬坡”的丘陵山區,一交寒冬臘月,凜冽的穿山風從東北方呼呼地刮來,吹在臉上像刀割一般疼痛,不光小手凍得又紅又腫,就連腳后跟也長了凍瘡,裂了口子,滲出血來,走起路疼得鉆心,不得不一瘸一拐的。這當口,火簍子便派上了用場。大人在做飯的時候,先在火簍子里放上麥糠、碎草或鋸末,然后用火鏟從灶膛里掏出燒得正旺的柴火渣,或即將燃盡的草灰,放在簍子里做引子。隨著燃料被引子點著,整個簍子便熱將起來。這時,既可以把手捂在簍子壁上取暖,也可以將簍子放在凍腫的腳底下烘烤。那種感覺,絕不亞于室內裝了一個碩大的中央空調和手持塑料熱水袋,愜意的享受自不待言。
說來不怕見笑,那時山里的孩子過冬天,沒有襯褲穿,下身只著一條筒子棉褲,睌上脫了棉褲上床,渾身光溜溜的,被窩兒里冰冷,一拱進去凍得直打顫。這時候,大人便提前用手將被子撐起來,周邊的縫蓋嚴實,把火簍子放在里邊,待被窩里烘的熱乎乎的,然后,孩子才鉆到被筒里,這樣,就好受了許多,一會兒便能進入夢鄉。
早年,鄉親們食的主糧,大都是地瓜和切碎曬干的瓜干,這玩意兒吃多了,不少人胃不好,加之當時經濟拮據,穿的衣服單薄,常常受涼得胃寒病,滋味挺難受。于是,老人們便得病亂求醫,把火簍子揣在懷里取暖,近乎理療的感覺。尤其穿帶大襟衣服的婦女們,用碩肥的大襟蓋著火簍子捂肚子,還能防止跑了熱氣,等周身暖和了,再把火簍子從衣襟下掏出來,這也的確給老人們帶來了福祉。
火簍子除了取暖,還有許多個功能。比如,烤尿布和屎接子。那時,各家婦女生孩子,沒有多少尿布備用,更不像現在的兒童,一天幾塊尿不濕,每當碰到陰天下雨下雪,尿布或屎接子濕了,一時曬不干,小屁股凍得曲紫,弄不好還會長出個濕疹來。這陣子,火簍子便成了搶手的山藥,大人將尿布或屎接子放在火簍子的梁把上,翻過來調過去,一會兒就烤干了。當地的風俗,小孩子三年不殺褲檔,屁股都裸露在在外頭,一旦天冷了,把火簍子放在腿襠里烤烤,也是十分的舒服。有的孩子嘴饞,用火簍子燒花生、烤地瓜,吃起來香噴噴、甜滋滋的,別有一番情趣。還有會抽煙的老人,飯后叼起大煙袋,摁上一鍋碾碎的黃煙葉子,把煙袋頭插在火簍子里用力一吸,“刺啦”一聲,煙便著了,且明知吸煙有害,依然閉縫著雙眼,露出悠然自得的樣子,口中念念有詞:“飯后一袋煙,勝過活神仙。”
聽莊里老輩兒講,鄰村還發生過一起用火簍子打鬼子的事。那是一九三九年乍暖還寒時節,有個鬼子小隊長單溜到村里尋花問柳,碰見一個漂亮姑娘,就動手動腳。誰料想,這姑娘懷里正抱著一個大火簍子,情急之中,冷不防將火簍扣到鬼子頭上,連砸帶火燒,弄得那家伙痛得嗷嗷直叫,躺在地上打滾。姑娘一溜煙似的跑回家,對母親一說。哪曉這做母親的是村婦救會主任,對剛掃蕩完的鬼子恨得咬牙,此刻剛燒了一鍋開水,聽罷后,把滾燙的開水倒進桶里,拎著就去找鬼子,直接把一桶開水倒在了那家伙頭上,燙了個半死,然后找來幾個民兵,將其五花大綁,活埋在南河沙灘里。這個用火簍子打鬼子的故事,頗帶有幾分傳奇色彩,雖然過去了七八十年,依然在村里流傳。
近日回村,追尋童年的感覺,想找個火簍子回城做紀念,怎知這古董早已沒了蹤影,折騰了半天,也沒能如愿,只好掃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