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再次參加‘千名學子看灌云’活動,‘又見’家鄉的心情是激動的,家鄉的一草一木滋養了我,作為一名在外求學的學子,我時刻把家鄉情懷裝在行囊里,陪著我一同旅行,學有所成后,希望能用我的所學助力家鄉發展。”日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啟動“又見·千名學子看灌云”暑期系列活動,參加過2022年暑期同主題活動的東南大學大二學生李宇凱感慨地表示,“我們渴望前進,渴望超越,渴望頂峰相見,但是心里最渴望的,是不遺余力地在奮斗中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為家鄉、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是第二屆“千名學子看灌云”暑假系列活動的一個鏡頭。“主要目的是加強與灌云籍在外學子、暑期來灌云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名校學子的聯系,搭建一個溝通、交流、互動的平臺,讓他們感受灌云的發展變化,引導更多學子學成后反哺家鄉。”灌云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高慶亞介紹,活動將以歷史人文、富民興村、社會實踐、愛國奮斗、城市未來五條主題線路為基礎,以縣鎮特色資源為載體,通過“返家鄉”暑期崗位實踐、清華學子微講堂、“青年學子”大講堂、在外學子懇談會、開放青年人才之家暑期自習室、返鄉創新創業典型宣講等形式多樣的沉浸式、體驗式、實踐式參觀學習活動,組織他們全景式感受歷史人文底蘊、貫穿式領略富民興村風貌、沉浸式領悟愛國奮斗精神、體驗式參加民生公益實踐、直播式參觀產業經濟發展。“活動為期一個多月,全縣將有一千余名返鄉大學生和部分優秀大學新生接受這場特殊的‘鄉愁’教育。”
“灌云,是我生活了17年的地方,它承載了我從小到大的回憶,是我魂牽夢繞的故土。”剛剛接到浙江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畢業生丁晨航告訴記者,“明天的灌云,需要我們攜手并進,砥礪前行,共謀家鄉發展。”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殷切期盼,這十二個字張貼在清華園各個角落。”在清華學子“面對面”交流會上,來灌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博士生代表王心怡鼓勵灌云學子,“國家需要千里之才,也需要百里之才,十里之才,但無論你期待自己成為幾里之才,起點可能都是那個‘一’,找到自己的那一份激情,開啟自己的那一次嘗試,確信自己的那一個夢想,從‘一’開始,獲取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160多名灌云學子參加了當天舉行的歷史人文線活動,走進博物館、院士風采館、科技館等,實地領略灌云百余年的璀璨文化,感受家鄉求賢若渴的城市溫度,增強身為灌云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高慶亞告訴記者,灌云是連云港的“院士之鄉”,這里先后走出六位“兩院”院士。“‘又見’活動旨在進一步凝聚青年人才,加深灌云籍學子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同時更好地感知家鄉發展變化,引導青年學子學成后‘走回家鄉’,在躬身實踐中綻放青春之花,實現火紅青春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啟動儀式上,灌云學子們紛紛表示,“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改革開放年代,六院士為我們樹立了人生榜樣,我們將會踏著他們的腳印前行。”
青年學子在“兩個全面”的偉大實踐中如何挺起新時代民族精神脊梁?活動主辦方負責人寄語莘莘學子,要做“不畏風雨心向陽”的時代青年、“志氣功業在朝朝”的奮斗青年、“一寸光陰不可輕”的擔當青年,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家鄉的發展歷史進程中,做灌云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夏興儉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