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從小到大,小鎮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小橋。
青口古鎮,依靠青口河,已經有二千多年歷史,古鎮內的花園、寺廟、名人住所很多,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古鎮增添了滄桑感和古典美,特別是九曲十八橋交錯連接,將古鎮連在一起,可以說青口古鎮是被小橋串聯起來的。
“小橋,流水,人家”俱全,秀麗的風景讓人仿佛是在融于一幅畫中,一幅近在咫尺的水墨畫。
小橋是鋪在九曲河溝上,自明末就有,九曲溝從小新莊起蜿蜒曲折從青口東門流出到青口東觀河汊入海。這條九灣小河景自天成,是小鎮獨有的意境。她流淌過青口人家的門口、圍墻外,她帶來了新鮮的氣息,帶走了生活的糟粕,洗滌了農家的衣服,蘊含著濃郁的生命的氣息。
在慢板如歌的日子,在小鎮上,大街頭或小巷里,隨意轉一轉,都能看見小橋的身影。因為小河洞穿了整個小鎮,如花樹下姑娘的腰肢在小鎮左扭右轉,曲折轉換。
九曲溝源于三里廟(永濟寺)附近,自和安圩大北門西入城里自北向南經后大街九十度向東幾十米,由馬號街頭再轉向南,相當于伴著今天華中路路邊到相家巷轉向東,此處橋名曰橋口,在觀音堂東向南,過中土寺、正覺庵、武營溝再次轉向東在萬安橋轉向南,此處名曰太平橋過小井巷奶奶廟轉向東,此處轉角之橋名曰古輪橋,九曲溝到大東門附近再次轉向南十幾米便轉向東出青口入河汊入海。
這條九曲溝每到轉彎處皆有兩道青石板橋將十字路口連接,橋名也起得詩情畫意,青口古老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景的結合讓這座小鎮像位迷人的姑娘,讓人魂牽夢繞。
春天來臨之際,青口人家家戶戶就住在這小河兩邊,小河溝里清水而過,有的人在河邊石橋處洗著衣服,用木棒在石橋上捶打衣服,小鎮女子烏發細眉,濺起的水花落到女人的發髻、臉上,像盛開的月季花上的露珠。偶爾小河里有小魚游過,河蟹也趁機從岸邊蘆葦根部爬出,這里到處都充滿了淳樸的生活氣息,哪怕就是隨意在巷子里走走,看著這些普通的情景,人也會快樂起來。
青口人嘴很“刁”,愛吃是青口人一大特性,每到傍晚,下工的男人慢悠悠地回家,他們的心情都很好,因為他們知道家里的女人已經準備了佳肴。這時候,她們把在小橋處洗凈的菜端回家,通常會把炭爐子搬到大門口,剛到岸的成對的對蝦切斷爆炒撒下些韭菜,在“吱吱的”油鍋里放下沒有抽蝦油的蝦醬,油炸的蝦醬味傳出很遠。
海鮮永遠是這個海濱小鎮的家常菜,剛從海邊抓過的蟹子,他們不用水煮,洗凈直接剁碎,澆上“瑞昌永”醬園的醬油,就是下酒的好菜。有時鄰居聞到味會把自家的菜也端過來,做個拼盤,兩家人便合為一家,男人們坐在那兒喝酒,女人此時也湊在一起吱吱喳喳,張家長李家短,青口剛發生的事情就傳得家喻戶曉。
吃過飯的九曲溝橋頭,一領破席隨地一鋪,大人孩子躺在那兒,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便在這清風明月下、九曲溝河邊閃現。
古鎮青口文脈薈萃,亦是英雄之鎮。許多蕩氣回腸的英雄傳奇在歲月中被廣為傳頌。咸豐九年捻軍攻打青口,青口人周曰森創建和安圩,抵御土匪的侵占。在玉皇閣北面就有駐軍,此處留下了武營溝的地名。1942年,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在符竹庭的領導下發起了青口戰役,他們從青口小東門發起攻擊順著九曲溝攻進青口,其中有十八位戰士在掩護大部隊撤退時,在蔣家巷附近被日軍抓住,他們都還是十八九歲的青年,腰間斜掛干糧袋里面只有幾把穇子面煎餅的碎末,小竹筒里還有少許蝦醬,就是吃著這樣干糧的戰士為青口戰役獻出了最后一滴血。
如今,英雄已逝。遠去了刀光槍鳴,在十八勇士紀念館前,我仿佛看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今天我們在安逸的環境下生活,正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
小鎮歷史古跡很多,寺廟就有十四處,兩座天后宮。浙江會所、安徽會所聚集了南來北往的商人。
青口的商業主要是油行,自乾隆五年青口獨家開港,青口的豆石發往上海,在青口大的油行有十一家,周家的“統益” “復盛”等商號,就占了八家。
油行收購山東臨沂、費縣、沂水、蒙陰、莒縣等地出產的生豆油。旺季,青口日進油400噸,僅“周復興”一家,日進油60噸。從青口到下口那是車水馬龍,更多的是獨輪小車推著油簍、魚簍、醬簍等將貨物送到下口碼頭,裝船運往上海。
山東的運油驢馱拂曉就到青口,頭馱的驢脖子下掛的銅鈴響遍青口的青條石大街。 日久天長,大街的石板上淋下的星星點點的花生油經歲月的侵蝕,地面烏黑發亮。
且說,這一天,天下毛毛細雨,街邊的商戶閑來無事站在屋檐下閑聊,一群從義成油業小學或選青書院散了學的學生走來,其中一個學生不小心滑了一跤,引得路邊的商戶老頭哈哈大笑。其中一個學生道:“春雨貴如油,下地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倒一群牛。”這些路兩旁的人紛紛喝道:“這小孩怎么罵人?”摔倒的那個學生不慌不忙道:“笑倒一群老頭。”這些學生的隨機應變,成為青口的一段佳話。
九曲溝隨著青口城市建設,已經改造得面目全非,有的小橋已經消失,只留下了幾處橋名。
這些小橋承載了青口發展史,它不僅見證了城市變遷、興衰、演化,也是構筑現代城市文明深厚底蘊的文化淵源。
雖然小橋已經不復存在,但常有文人、學者,來此尋覓,探求故址,腳踏先輩走過的青石板,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做一次心靈上的交流。
崇文重教的青口小鎮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足以讓無數的文化人心悅誠服。(周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