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縣湯溝鎮中心小學 劉寅平
【連網】 我有兩個家,一個是這里——美麗多姿的江蘇灌南;一個是老家——魅力無窮的吉林松原。兩地相隔一千七百多公里。每逢寒暑假,我都要往返于兩地之間。
2008年的寒假,是我第一次由這里回老家。回老家的路上要轉幾趟車。先乘客車,再坐火車,之后還要換其他車。那時乘坐的是“綠皮”火車。這種車,優點是票價便宜,缺點是速度慢,車里的設施老舊,冬冷夏熱。出發前,我們做了兩個重要的準備工作:羽絨服和熱水袋。我和老公擠在座位上。到了晚上,實在是冷,老公便把熱水袋灌好熱水,塞到我手里。抱著熱乎乎的熱水袋,伴著火車輪和軌道發出的有節奏的“咣當,咣當……”的撞擊聲。我竟然坐在那里也進入了夢鄉。沒過兩個小時,水袋涼了,我也凍醒了。老公又跑前跑后的到各個車廂打熱水的地方去找熱水。我透過已結冰花的模糊的車窗向外望去,不知是路邊的城鎮還是鄉村隱隱有燈光,一閃一閃的。我緊緊厚實的羽絨服,想把身體都蜷縮在里面。“冷嗎?”老公一邊把熱水袋遞給我,一邊問。我打趣道:“有你在,就不冷!”他看著我,頓時一臉幸福。我順手指指懷里的熱水袋。他“啊!”一聲,把我的頭搬靠在他肩膀上。前路還很遠,但我已經感受到了家的溫度。
2013年暑假結束,從老家返回。這條線路上,“綠皮”火車早已經“下崗”。我們乘坐的是動車。這種火車,車廂內舒適而明亮。耳邊響起的是舒緩的音樂聲,再也聽不到車輪和鐵軌的摩擦聲了。女兒興奮地指著窗外:“媽媽,你看!樹跑得多快!”我抬頭望了望車廂門上的時速表,顯示時速已達200公里每小時。在車廂內,如果不向窗外看,根本就感受不到有這么快的速度。我撫摸著女兒的頭說:“是啊,車窗正給你放電影呢!”“咔嚓”旁邊的老公已拍下我和女兒的模樣。“爸爸,爸爸,在這里給我拍一個。”女兒調皮地跑到過道上,我趕緊拽住她:“小心點,車晃,會摔倒的。”“沒有啊,媽媽,你看,車穩著呢!”女兒撅著小嘴又坐了回來。果然和你女兒說的一樣,車廂內平穩極了。我很慶幸女兒出生在這么好的年代,沒有在火車上挨凍過,國家的飛速發展讓我感激而知足。這一路,我們感覺輕松愜意了許多。
2018年,寒假回老家,我們也做了準備工作。因為南北溫差大,老公在出發前幾天已經把車上機油之類的都換成防凍的。啟程出發那天,天氣格外寒冷。坐在副駕駛座位上,暖氣迎面襲來,我把手靠近暖氣出風口,擔心地問:“等到了老家那邊,天氣比這冷得多,車不會凍起來吧?”“傻瓜,真是車盲一個,咱都做好了準備工作,還擔心啥!”老公笑道。后座的女兒一邊吃著小零食,一邊笑著說:“媽媽,好膽小!”老公打圓場說:“你媽媽這是大智若愚啊!”“爸爸,這和魚有啥關系呢?”“啊?”老公一愣。我哈哈大笑起來。一路歌聲,一路笑聲。窗外是筆直寬闊的高速公路,來往的車輛穿梭其中,這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讓人頓生感激和敬佩。每到一個服務區,女兒便嚷著要下去看看,我們也不急著趕路,就當做是中途休息,隨便看看各個地方的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駕出行,不僅方便,時間上也由自己控制。我們一路走走,停停,雖說不是欣賞什么優美風景,但是地域文化卻也讓人大開眼界了。祖國的變化讓人刮目相看,我的兩個家仿佛更近了。
2019年,又將啟程。路的這頭是家,那頭亦是家。在灌南這片土地上,我已工作近11年。我的青春與激情,夢想與執著,都留在了鄉村教育的講臺上。多少困難,多少苦澀,卻也無法阻止我前進的腳步。偶然翻看《祖國是我家》這本書,我被書中那些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人們深深感動著。敬佩之余,在他們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無數默默無聞、堅守初心的鄉村教師們的影子。即使條件艱苦,他們也毫無怨言,默默地釋放著自己的光和熱。和他們一樣,這十余載,我初心未改。
歸途是來時的路。來時,春光明媚;歸去,定是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