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從空中俯瞰太湖新城(松陵鎮)直港村,莘七線公路以北因為拆遷,房屋已是稀稀朗朗,一派新景色;公路以南卻仍是“風景舊曾諳”,小麥田剛剛收獲,農民開始忙著水稻移栽。
土地肥沃、河港密布、氣候宜人、雨水充沛,直港村是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天然的“家”。去年4月,太湖新城科技城三期項目涉及的直港村莘七公路以北20個村民小組,516戶農民已經拆遷掉了,以農業為主導的江南水鄉村落直港村,正走在新與舊的交換點上。
“新”辦法解決拆遷“舊”問題
“拆遷”是基層最難的工作,而這份工作正擺在上任不滿兩年的直港村黨總支書記宋誠面前。“村民的經濟利益是糾紛的根源。”宋誠苦苦思索幫助村民解決問題的良策。
去年,直港村掛牌成立了“老卜工作室”,依托退休干部卜海生懂政策、威望高的優勢,重點開展矛盾糾紛調解。此外,還開展“法官進網格”活動,匯聚各方力量服務村民。
卜海生向記者講述了一個調解故事,直港村有兩戶人家,甲戶把老房子賣給鄰居乙戶,動遷開始后,因實行一戶一宅制度,甲乙兩戶又談不攏回購價格,眼看矛盾將由此而生,“老卜工作室”隨即召集網格督導員、村主任、村法律顧問、調解人和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最終兩戶人家終于達成一致。
“老卜工作室”成了直港村村民和睦的“保護神”,成立一年以來,已經成功調解贍養老人、財產糾紛、家庭矛盾等各類糾紛100余起,簽訂調解協議70余份。“法官進網格”“律師進網格”等“活水”引入,更使“老卜工作室”成基層矛盾化解的堅強保壘。
“新”技術發展種田“舊”農業
“地少了,田還種嗎?”
“當然種!”直港村種糧大戶潘雪根的回答干脆利落。今年,因征地拆遷,潘雪根的吳江區雪根家庭農場土地從原來的800畝,降低到500畝,但是潘雪根的熱情分毫不減。記者見到潘雪根時,他正和20余名農民在育秧田里忙活,準備今年的育秧工作。
潘雪根是土生土長的直港村人。在2011年承包本村120畝土地以前,他當過泥瓦匠、養過豬。“2011年,村里的土地流轉出來,價格也不高,政策也好,我算了算賬,決定做回農民。”
去年,雪根家庭農場平均水稻畝產達到了1200斤,潘雪根表示,接下來將學習“稻蝦共養”“稻田蟹養殖”,進一步增收。
機械化、智能化耕種,直港村的農業技術和發展思路始終緊跟時代步伐。“農業技術要與時俱進,農村才會有好發展。”直港村村委會副主任吳麗君表示,“每次有新技術,我們都馬上邀請專業人員開展培訓,讓我們村的農業技術走在全區前列。”
“新”思路提升村莊“舊”容貌
“兩年前,門前爛泥路都修成了水泥路。”65歲的直港村村民張雪珍感慨道,“現在偶爾回老家看看,每次都有新的感覺。”
在村莊環境整治中,村里先后對徐阿港、宋家橋、外直港等幾個自然村進行石駁岸修筑,創建了卜澤橋亮點工程、修建了錢家灣生態木樁、創建了宋家橋三星級康居鄉村,村莊一改臟亂的“舊”容貌。
直港村的鄉村振興建設,采取掛圖作業的方式,劃分三個區域,制定了一系列工作任務清單。“我們建立新的制度,實施新的措施,解決整治、拆遷工作中的問題。”宋誠指向墻上的直港村俯瞰圖一一介紹,直港村以“一戶一冊”為原則,對778余戶農戶開展房屋定位、現場拍照、房屋測量、信息核對,摸清村里的具體情況,再開展整治工作。(記者 李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