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圖為姜杭農業基地里,一群鵝在試驗田里采食牧草。(昆山市畜牧獸醫站供圖)
蘇報訊(記者 陸曉華)昨天,在昆山市張浦鎮姜杭農業基地,“休耕稻田種草輪牧養鵝”的第二輪試驗結果“出爐”。分析數據顯示,肉鵝的增重率、經濟效益、牧草產量、土壤固氮積肥能力均取得較好的試驗成果。按照一畝15只的密度種草輪牧養鵝,不僅每畝可凈增收600元,休耕稻田還獲得植物固氮和增加土壤肥力的益處,可謂一舉多得。近兩年來經過兩輪試驗,這一技術模式即將向全市更多休耕農田推廣。
走進姜杭農業基地,連片的農田正處于休耕期,農田里種植了各種草本植物,屆時將作為綠肥還田。田邊建有圍網和鴨舍,這里還是稻鴨共作的試點。基地北端,有19.7畝規模的休耕農田顯得很特別,種植的草本植物與其它休耕農田不同,田中間還另搭了7個簡易棚舍,一群群鵝悠閑地在覓食吃草,鵝肥草壯,一派生態盎然的景象。
昆山市畜牧獸醫站研究員楊建生介紹,他們今年進行的是“休耕稻田種草輪牧養鵝”第二輪試驗,該技術模式是指利用秋后休耕稻田種植一季牧草、牧草用于輪牧養殖肉鵝的種養結合模式,“鵝糞和剩余牧草可以肥田,防止土壤板結、增加土壤肥力。同時,生態養殖的肉鵝還具有較好經濟價值,可以增加畝均產出。”
第二輪試驗從2018年10月份啟動,將19.7畝稻田分成7個試驗田塊,根據第一輪試驗的結果,考慮到黑麥草固氮效果差,增加了箭舌豌豆和苕子兩種豆科牧草,與禾本科黑麥草進行不同比例混播。今年2月雛鵝進場,3月19日按照每畝15只的密度,將296只鵝分成7個組,放到7塊試驗田,進入正式養殖試驗。試驗結果顯示,混播牧草,能在天氣多變下穩定保證鮮草量,肉鵝增重率比單獨種黑麥草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且箭舌豌豆和苕子的固氮效率明顯。第一輪試驗的首批商品鵝上市銷售,市場反響良好。“一只70日齡肉鵝可以達到3.5公斤左右,可以賣到80元,去除飼料等成本,一只鵝凈賺40元,一畝田如果養15只鵝,每畝養鵝凈收益600元。”姜杭農業基地負責人唐青青說。
蘇州市畜牧獸醫站站長盛水興介紹,2017年下半年,蘇州出臺相關政策,在稻麥周年兩熟區域實行季節性輪作休耕,以生態休耕或輪作養地作物替代小麥種植,同時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計劃全市用4至5年輪作休耕一遍。“在休耕期探索種草輪牧養鵝模式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昆山試點成熟后,也將向全市推廣,為循環生態養殖提供新模式,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