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晨晨)著名暢銷小說《鬼吹燈》之《南海歸墟》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為尋找傳說中的“秦王照骨鏡”,胡八一、王凱旋、Shirley楊等人,只身潛到傳說中的“歸墟”。
那么,歸墟是什么?《列子·湯問》記載:“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名曰歸墟。”而《山海經》也記載了這處“無底之谷”,并稱其為東夷“少昊之國”。而它又被后世通稱為“海眼”,更具體點叫“少昊之墟”。
若百度一下,會發現,現今的曲阜、宿遷、邳州等地均自稱是“少昊遺墟”,當然,也有不少史料指出,“少昊遺墟”是我市海州。但從這部《鬼吹燈》的副標題可看出,作者覺得“它的位置在東海并不準確,實際很可能是南海海眼”。
今天,我們就來閑聊一下“歸墟”。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要搞懂“歸墟”的來歷,首先要先搞明白,少昊是誰?
史料記載,少昊名摯,姓姬,字青陽,在古代神話中是西方天神。但初始是東夷部落的首領,以摯鳥為部落圖騰,相傳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等24種。從這些傳說可推測,東夷是由24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組成的大部落。那么他們有哪些外在象征?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載:“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可看出,東夷人應該是普遍善于彎弓射箭,而恰巧,“射日神話”中的大神后羿,正是東夷有窮氏的首領。
自古有言:“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日本和朝鮮當時也被歸入東夷)。而眾所周知,連云港位于大陸最東端,正是東夷部落的聚居地。史書記載:“夷有九種”,連云港按照地域劃分,所屬其中的“嵎夷”(又名郁夷),也就是今天山東東部日照到我市大部分地區。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看,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繼之而來的龍山文化,應當是東夷諸多部落遠古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
而“東夷首領”少昊的出生也頗具神話色彩。
6000多年前,少昊氏母家鳩鳥氏的女兒皇娥在桑墟之中的桑林里相戲,遇到了“啟明星”的化身“白帝子”,由此成就了一段姻緣,結成了兩個不同氏族的血緣聯盟。東晉王嘉在《拾遺記》中有一段有關少昊氏族聯姻的描繪:二人游漾忘歸,對歌言情,戲于桑林之中。時有大星如虹,燦然奪目,飛下貫流窮桑之野。皇娥意感身動,孕而生少昊。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就是啟明星,而啟明星就是太白金星,可說少昊的父親就是太白金星。而在他誕生時,天空有五只鳳凰,顏色各異;成年后,他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后來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少昊在位84年,被尊稱為“祖先神帝”。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鬼吹燈》中,天下霸唱并未引用“少昊氏”典故,而是虛構了一個“恨天氏”。他在小說中這樣寫道:“周穆王筵神盂上記載了在南海的盡頭,有一個被稱為歸墟之國的地方,現在比較通用的稱呼是恨天之國,恨天氏掌握著龍火秘密,周天子派使者前去,希望能借龍火鑄造天鼎……”而他更是借Shirley楊之口,想象這歸墟恐怕是個礦洞。那里造成的諸島塌陷,可能和在海底大規模的采礦行為有關。
當然,這些都是天下霸唱“胡掰”的,不足為信。
而可信的是,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曾記載過海州為“少昊之遺墟”。新中國成立后,蘇北、魯南地區多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相繼發現,考古界認為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而隨著我市3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考古界推測,上古時期的羽山是東夷部落的起源地之一,在中云臺山附近發現的藤花落遺址是當時東夷民族祭祀海神的地方。
崇拜“太陽神”的“少昊氏”
這個“少昊氏”可不簡單,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被列為了上古五帝之一。這五個帝王包括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堯和舜。少昊在古代一直是以太陽神作為祭祀的神祇,那時的先民盛行過以日為崇拜,以鳥為圖騰的原始宗教,我市的“將軍崖巖畫”和東磊太陽石證明了這點。而在《我的鄰居是妖怪》中,我們已提及“羲和生十日”和“三足金烏”的神話傳說,這些都與東夷部落的圖騰崇拜有關,而這里有必要再補充講解。
所謂“何處覓扶桑?佳木在東方”,古字的“東”字是一個象形字:日在木中。它說明東方升起的太陽與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聯系在一起,而扶桑木就生長在東方的湯谷,那上面棲息了十只“三足金烏”。而之前我們論及“湯谷”所在的地方,包括有曲阜、日照等地,而另一種說法就是在我市云臺山上的東磊———部分植物學家認為六七千年以前,郁洲山上楓香和紫藤混生的植被景觀,有可能就是古代的扶桑。
一些人士考證認為,連云港地處暖溫帶闊葉———棕壤地帶,以夏季林為主。在山的北坡多華北式植物,蒙古櫟、遼東檜、檜柏等。而山的南坡多亞熱帶樹種,楓香、烏桕等,世系繁衍,家族龐大。楓香木屬金縷梅科,是一種落葉大喬木。此樹最高可達40多米。《說文》、《爾雅》中又稱此樹為“楓攝”,而扶桑正是楓攝之音轉。而直到今天,云臺山上還可以看到原生的楓香林,成林十分高大。在蘇馬灣、柳河、南云臺等原生林中,還可以看到這種“兩兩同根生”、“更相依倚”的自然植被。所以,他們認為,“扶桑”該是這兩種林木的組合共生。
而根據這些地域特色和歷史文獻記載,不少當代文史專家也認為“少昊遺墟”就在我市。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市一位著名的歷史學者,他在《少昊稽索》、《“少皞之墟”辨》等文中,對《左傳·定公四年》中:“少皞墟,曲阜也,在魯城內”的記載提出了質疑,他提出,“根據史籍和地方志以及出土文物的初步辨析,以為‘少皞之墟’在古代海州,即今連云港市范圍內的羽山———云臺山地區,而并不在曲阜。”
他還引用《山海經·大荒經》中“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的記載,認為“羽山和云臺山之間的‘海外’‘大壑’”即書中所指。他引用了《隆慶海州志·土貢》中的記載:“舊志上貢之物……曰翎毛四萬一千一百九十根。”考證了“贛榆”的命名是由羽山的賜羽、貢羽而得。《禹貢》中記載:“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下有羽淵。”
徐福找的“蓬萊山”就在“歸墟”
據我所知,陸地上的“海眼”很多,有成都海眼,日本海眼,而比較知名的是北京的北新橋海眼,那里還有個“鎖龍井”,傳說劉伯溫、姚廣孝把一只孽龍鎖在了下面。但說到底,這些都算不得真正海眼,充其量是個泉眼,真正的海眼還是“歸墟”(有說法稱“百慕大三角”可能也跟“歸墟”有關)———根據神話說法,世界宇宙間各條河流,甚至連天上銀河,最后都匯集到“歸墟”里。但歸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所增減。
而在這片神奇的水域,著名的“五神山”就居于其間。《列子·湯問》有載:“其中(歸墟)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我國著名神話學家袁珂據此曾生動描寫道:(這五座山)每座山的高和周圍都是三萬里,山和山的距離通常是七萬里,山頂平坦的地方也有九千里。山上面有黃金打造的宮殿、白玉筑成的欄桿,是神仙們住家的地方。那上面所有飛禽走獸都是素白顏色。到處生長著珍珠和美玉的樹,結的果子就是美玉和珍珠,味道很不錯,吃了可以長生不死。
而正因為上面盛產這種“長生不老藥”,才引得各代王侯將相紛紛出海尋找這幾座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徐福東渡”了———他要為秦始皇尋找的,正是“五神山”之一“蓬萊仙島”。值得一說的,作者天下霸唱也在《南海歸墟》中虛構了一個詭異傳說,那成為秦始皇交代“徐福東渡”的動機所在,更成為文中貫穿始終的“秦王照骨鏡”的由來。
雖然是虛構,但很獵奇,茲錄如下:
一次,秦始皇南巡,遇海中浮出一具高大威武的男尸,其尸肉堅似鐵,穿著上古之王者衣冠,長須飄動。秦始皇以為這古尸是海中仙人遺蛻,應當供奉起來,以求仙人賜不死藥,但其他人則持相反看法,認為這乃妖物所化。最終,他們發動刑徒鑿山做藏,埋住尸體,并用秦王照骨鏡壓尸,直到千年后山體崩塌,古鏡重見天日……
而實際上,在《南海歸墟》中,多處都能看出天下霸唱對東夷文化的研究之深入,比如小說中,當胡八一他們在“歸墟”中碰到所謂“蚌鬽”的無骨女尸時,聯想到了一個叫做“徐偃王”的東夷人,史料記載他就是“有筋無骨”。而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并且來歷不凡———《后漢書·東夷傳》記載:他生活在周穆王時期,封地有五百里,向他朝貢的有36個國家;而且曾聯合九夷攻打西周。至于他為什么“有筋無骨”,至今是個謎。
哦,忘了說,“徐偃王”當年的封地,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宿遷泗洪。
郯城大地震或毀掉了“三神山”
話說回來,當初的“五神山”總飄忽不定,頗與《阿凡達》中的“懸浮山”有些類似。而先民們對此很是厭煩,于是向天帝投訴。天帝唯恐宇宙東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極”,使神山居民流離失所,就派北海之神禹強,驅使十五頭巨鰲分為五組,分別用頭頂住山基,穩住了五座神山———它們受命六萬年輪換一次,這就是“巨鰲負山”的神話。
而說到禹強,我們已在《我的鄰居是妖怪》中對其“父親”禺虢有所記述,而它的人面鳥身,也表明了與東夷少昊的淵源。此外,歷史上有不少史料和文史專家認為,女媧補天時,所采取的“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等措施中,也是用了這些巨鰲的足,無怪乎后世盛傳在我市出生的孫悟空,是“女媧靈石”孕育,因為當年女媧的“補天范圍”或也包括我們這里呢。
話說回來,正當這五座神山被巨鰲穩住,先民們安居之際,“龍伯之國”的巨人種族卻蠢蠢而動,開始入侵歸墟———他們舉足幾步就跨到了神山邊,放下釣鉤,一下子釣走了六只神鰲,致使“岱輿”、“員嶠”失去了羈絆,各自飄流到北極,沉入汪洋大海。數以億萬計的遠古居民被迫流亡到其他地方(有一說流亡到美洲)。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還大膽猜測,在北極沉沒的這兩座山,就是神秘古國亞特蘭蒂斯,即“大西洲”。
而當時,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龍伯國驅放到兇險危困的地方,并大大縮短了巨神們龐大的軀體,一代比一代矮;但此后,巨神的軀干還有數丈之高。有意思的是,在位于我市灌云縣著名的“大伊山石棺墓葬”里,曾發現幾具上古時代的遺骸,據附近村民說,“挖出來的遺骨很高,很長,但腐爛了。”而現場的確有幾具女性遺骸,身高大約都在1.7米,接近1.8米———這在上古時代實在算是“巨人”了。這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這個石棺墓是否與《山海經》的里“大人國”或“龍伯國”有關呢?
話說回來,對于歸墟中這“三神山”的具體位置,自古以來爭議頗多;而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三神山,與今天分作南云臺、中云臺、北云臺三部分的云臺山所處位置較為吻合。事實上,有據可考的是,在清代早期,云臺山還分三塊,“漂浮”于東海,到了清康熙七年(1668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曠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郯城地震,這場8.5級的特大地震,使得黃河改道,猛烈泛濫;千年古城下邳被毀滅性淹沒,而云臺山下的海岸線也由此向北推移了14公里,最終在1855年前后,三座“神山”跟陸地連在一起。
最后,再說個趣聞,曾有人在網上發帖稱《鬼吹燈》的真實作者,是我市東海縣一位退休老教師王閱枚,意在質疑天下霸唱在“抄襲”。這事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以致逼迫天下霸唱公開澄清,最終認定,這只不過個謠言罷了。
(我市文史工作者 徐洪繞 劉陽 亦對本文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