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晨)近期,多部影視劇熱播,帶火了劇中的取景地,讓當地的文旅業迎來短時爆發式增長——《狂飆》帶火了廣東省江門市“舊廠街”;《三體》帶火了寧波博物館;《滿江紅》讓無數游客慕名前往山西太原古縣城,憑欄復誦《滿江紅》……
近幾年,“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效應,時常在各地上演,不少地方也的確單靠一部影視劇的“爆火”,就對當地的文旅產業帶來“四兩撥千斤”的宣傳轟動效應,拓寬了“影視+文旅”的想象空間和發展可能。但我市業內人士表示,“影視+文旅”本質上是一種流行文化引起的旅游現象,熱度往往“曇花一現”。景區和所在目的地如何承接和消化影視作品帶來的流量,將其轉化為拉動旅游消費的新動力,是推動影視旅游發展的關鍵。
熱播劇帶來巨大流量
“影視旅游”成新興主題旅游形式
搜索熱度月環比增長近130%,旅游搜索訪問量半月間增長163%,帶動整體旅游訂單量環比增長121%……這是自電視劇《狂飆》熱播以來,廣東江門的文旅業交上的一份成績單——墟頂老街、水埠頭、新市路、青年廣場等劇種出現過的場景,流量與人氣節節攀升,不禁讓人驚呼:“《狂飆》真得讓這個三四線城市的熱度一路狂飆!”
“作為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電影具有聲像并茂、通俗易懂等諸多優勢,是信息時代最為強勢有效的傳播工具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建設與推廣方面,有良好助推作用,甚至孵化出一種新興的主題旅游形式——影視旅游。”市委宣傳部文藝處相關負責人分析道。影視旅游屬于一種通過影視制作與單純旅游活動相融合的旅游產業項目,較為普遍的定義是將影視旅游稱作電影引導旅游,也就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內看到的一些場景,給觀眾留下較深刻印象,從而引發游客到影視拍攝場地旅游的欲望。除今年熱播的幾部劇外,2019年開播的《陳情令》帶動“十一”貴州打卡熱;2020年夏天《隱秘的角落》走紅帶火廣東湛江,同年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為火爆的西安文化旅游再添一把“火”。
但這些爆款劇的出品方往往跟取景地關聯不大,“為地方引流”多數屬于“附贈項目”,甚至屬于“意外收獲”。比如近些年,懸疑電影《找到你》、消防題材電視劇《火藍刀鋒》、反偷渡題材電視劇《彼岸天堂》等有濃濃的“連云港元素”,也為港城知名度的打開,貢獻了各自力量,不過卻都屬于外埠來連取景制作,并非本土制作。因而近些年,一些地方或城市不滿足外埠影視的助力,而是直接參與投拍、制作影視劇,帶動和推進地方文旅產業建設和推廣,打響城市知名度。比如最近南通市投拍了《勝女的黃金時代》、淮安市投拍了《大圣歸來》、贛州市投拍了電影《八子》等,不勝枚舉。
我市也在此方面早有探索,遠至1991年,由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汪德昭題寫劇名的三集電視連續劇《醋圣》,先后在連云港、江蘇、中央電視臺及全國十多個電視臺播出,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板浦醋業勃興。近年我市還投拍了《水晶女孩》《幸福的小滿》等,體現了地方決策者通過影視劇拉動地方旅游、文化發展的意識。
良品不少爆款短缺
需頂層架構凸顯“長尾效應”
“影視劇是彰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最具傳播優勢的文化產品。”“港產電影”《幸福的小滿》制作方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幸福的小滿》的制作和上映是一個可茲觀察的樣本——從首映儀式開始,江蘇各大幸福藍海影城、我市各大影城及河北省各大影城同步上映電影。此間,主辦方還舉辦了“優秀影評征集活動”“尋找身邊的小滿”“征集幸福微愿望”“身邊的小滿 榜樣的力量”圓夢晚會等系列活動,對進一步推動我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對外提升連云港文化影響力和城市美譽度,助力建設“一帶一路”強支點城市起到推動作用。
“雖然我市積極組織和參與了諸多影視劇的拍攝出品工作,也帶來了良好效果,但總體上影響力有限,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良品不少,爆款短缺。”我市作家蔡驥鳴這樣分析,如今,我市正在積極推進城市文旅品牌和形象打造,影視劇開發是重中之重,受到我市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響應。但與此同時,也缺乏爆款影視劇的強力助推,即便是《找到你》這類精品電影,因為題材局限和藝術內涵,叫好不叫座,對我市帶來的現實影響力其實也很有限。
有專家表示,“影視+文旅”本質上是一種流行文化引致的旅游現象,突發、短暫、不可預見,游客往往也是跟風心理使然,沒有好的管理、好的旅游產品做支撐,再火的熱度不過是曇花一現。所以,想要順利承接和消化影視作品帶來的流量,凸顯“長尾效應”,需要更系統的規劃、更完善的配套,更好的產品服務;也要加強創意策劃,從劇本創作、電影拍攝、衍生品開發等多個環節介入影視產業鏈,讓“影視+文旅”的蓄水池更加充盈。
好的資源要有好的定位
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影視是個“綜合體”,背后包含諸多藝術形式和載體,比如歌曲、原著小說等——歌手郝云的《去大理》,結合電影劇情,直接定義大理為“療傷圣地”;趙雷一曲《成都》,帶火玉林路的小酒館;小說《盜墓筆記》讓長白山成為“稻米”打卡地;而近期同樣爆火的歌曲《漠河舞廳》《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也讓這些作品發生地成為網絡熱門地名。
但無論“帶火一座城”的是一部劇,還是一首歌、一部小說,歸根結底都是跟文化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要發展借助這些文藝載體為旅游“引流”,就要對文化深入挖掘,由此去保證旅游場景的推陳出新,讓游客能夠有新的發現和體驗。而當影視、歌曲、文學帶火一個地方之后,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文旅IP,是地方決策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地方。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文藝影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獨特的影響力及傳播力,為一個地區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廣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徑,無錫三國影視城、橫店影視城等景區便以“影視旅游”為主打特色,相應的文旅產業初具規模。而與我市接壤的山東臨沂的相關做法,或許對我市更有地緣上的啟發意義。
因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近些年,臨沂市巧打“文化牌”,把影視業作為全市文化產業的龍頭和特色產業進行培育,早在多年前就成立臨沂影視產業聯盟,臨沂國際影視城、沂蒙影視拍攝基地、夾谷山影視基地等相繼建成,《沂蒙》《沂蒙六姐妹》等幾百部影視劇在臨沂拍攝;近百家相關影視制作和服務機構搭建了制作、播映和市場開拓平臺。而位于臨沂市沂南縣常山莊村的“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還被譽為“中國山村好萊塢”。
而縱觀我市,也有諸多獨特的文旅資源,具備影視開發的母本資源更是比比皆是,最為人稱道的便是《西游記》和《鏡花緣》兩部古典神話小說,也是兩個知名度極高的影視文學IP。但當前將這兩部小說進行影視化開發的,還是集中于外埠,我市甚少推出相應作品,目前僅有部分市級影視拍攝基地,遑論通過影視開發來助推文旅產業發展。“之所以造成當前境地,除開發成本巨大、資源整合能力有限等原因外,主要還在于我們缺乏清晰的城市定位、系統的品牌認知、配套的組織架構,以及特色的開發思維等。”市文化產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分析,我市亟須打造文旅特色IP,影視開發是重要一環,要不斷優化影視傳播內容品質、擴大傳播媒介承載范圍、提高影視傳播時效能力;在此基礎上,還需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推出多元化的文旅服務和產品經營項目,不斷釋放旅游產業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