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笳
【連網】 一米八的大個子,質樸憨厚的臉孔,與其說他是生意人,倒更像是個“莊稼漢子”。不過,一旦說到水晶,他就雙眼放光,如同換了一個人一般,話里話外充滿了對于水晶的熱愛和對行業的深刻思考。他就是陳旭輝,東海水晶業的領軍人物之一。對于他來說,從事水晶雕刻制作和銷售,不僅是事業和興趣,更為了他與水晶的一份不了緣。
一鋤頭擲出大水晶
陳旭輝出生在東海的“水晶之鄉”曲陽。這里自古就有不少人以尋晶為生,很多農民常常在自家耕地時,就能刨出水晶原石。陳旭輝的父親就是一位“尋晶人”。
1988年,他的父親帶著他挖水晶。年幼的陳旭輝出于孩子的頑皮心理,并未聽從父親安排老老實實跟在身邊挖坑,而是故意與父親的要求背道而馳,將手中的鋤頭向遠處隨意擲了出去,鋤頭丟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挖坑。他一邊玩一邊挖,天慢慢黑了,筋疲力竭的陳旭輝急著要回家,卻被爸爸拒絕了,心情急躁的他一鋤頭狠狠砸向地面。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鋤頭鏟到了一處硬物凸起,泥土如同瀑布一般從上面傾瀉而下,露出如同牛眼睛一般黑洞洞、油乎乎的大石頭。遠處的父親趕緊跑了過來。當看到石頭的一剎那,父親用手緊緊捂住了陳旭輝的嘴巴。因為他挖了30多年的水晶從沒有挖到這么大的。這塊原石最終以十萬元賣給了收購商,憑借這一收入,陳旭輝家當年就蓋起了四間瓦房。
拼展會攤位拼出“第一桶金”
挖水晶的經歷,讓陳旭輝對水晶產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原礦開采到制作加工再到銷售。與其他天天盼望著走出去的農村孩子不同,想要回家做水晶,打響家鄉水晶牌子的夢想早早就扎根在他的心中。1993年,陳旭輝在無錫學成泥塑技藝之后,就回了曲陽,在家鄉的一家水晶作坊中,做起了水晶加工學徒。學習半年后,陳旭輝發現,僅僅埋首于日復一日的流水線生產不但難以迅速致富,也難以讓他對水晶行業全局有所把握。
這時,中央電視臺報道的經貿洽談會和巨大的成交金額讓他看到了商機。1995年,不到20歲的陳旭輝拿著家人湊的6000元錢,收購了一批水晶制品后,匆匆奔赴蘇州,想參加“蘇州珠寶展”。直至到了蘇州,他才發現自己口袋里沒錢,也沒有認識的人,而展位的租金更是高不可攀。這種情況下,幾乎絕望的陳旭輝拿出了沖勁兒,與一家展位負責人談起了生意,向對方租了小半個攤位銷售水晶,最終,他帶去的水晶銷售過半,小賺了一筆回到家鄉。
有了經驗的陳旭輝,迅速成了會展常客。不但參與珠寶展,而且向高規格的經貿洽談會靠攏,昆明進出口貿易博覽會、哈爾濱經貿洽談會、廈門洽談會……他每年東奔西跑,周轉于各個展會之間。這讓他迅速賺足了第一桶金,積累了一批穩定的客戶群體,更讓他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制作水晶。
用技藝鎖住水晶天然之美
2000年,他憑借著第一桶金開辦起了水晶加工作坊和銷售門店。最初的小作坊僅僅有5名師傅,制作項鏈和手鏈這兩種水晶飾品。當時,水晶并不被世人看好,不但銷售價格上不去,水晶的加工也止步于切割上,如何將水晶加工成菠蘿面、圓面成了水晶作坊主們的追求。這種情況下,擁有展會經驗的陳旭輝做出了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創新出了寶塔形、水滴形和隨意性極強、極為自然的扭麻花式飾品,書寫了東海水晶飾品加工技藝史上多種款式的“第一”。
此后,陳旭輝在廠里與幾位師傅開始了新的嘗試,讓水晶保留更多造物奇跡。“我們發現很多水晶原石內部自成天地,有的水晶內含物就是一幅畫,如果人工機械切割,將極富天然美感的大料子做成小飾品,無疑是對水晶之美的褻瀆。”他說,2003年,他們就遇到了這樣一塊原石,在經過一輪激烈討論之后,對這款原石放棄傳統加工方式,轉而依據形狀,加工成圓形,讓拋光面將水晶內涵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如今,陳旭輝創辦的水晶作坊已經搖身變為了擁有4000平方米現代化廠房,集水晶創意設計、雕刻、拋光、底座加工等車間和部門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并在南京設有營銷機構,其水晶雕刻品“洪福齊天”入選中國民間收藏之寶,他本人也擔任了江蘇省水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雖然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陳旭輝對于水晶依舊癡心不改。2014年,他啟動了對于企業機制的變革之旅,將原先的家族企業改制成為共同利益團隊,一批具有精湛技藝的水晶雕刻大師參與到企業的運作中來。“別人的家族企業都要子女繼承,我偏偏不這么做———我的水晶企業要有緣人得之。”他說,水晶是一種情感和文化,待之如賓友,敬之如賢哲,珍之如珠寶,愛之如兒孫,水晶才能讓你進入它的世界,成為有緣人。陳旭輝說,自己與水晶結了一輩子緣,如果有下輩子,希望還能再續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