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楊濟澤 通訊員 呂彤彤 李欣憶)在連云港連島蜿蜒的海岸線上,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著黝黑的礁石,日復一日,仿佛在低語著世代與海相伴的故事。
當都市的霓虹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向往,“80后”的吳波,這位曾懷揣“自由心”闖蕩四方的“連島之子”,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歸途。他放棄“碼農”的人生規劃,告別喧囂的工地,一頭扎回養育他的蔚藍懷抱,在紫菜與生蠔的養殖場里,開辟人生的新航程。這個學計算機、干過工程、足跡遍布天南地北的年輕人,最終選擇了“耕海”。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映射著新一代漁民與大海共生的智慧與堅韌。
從闖蕩者到“耕海人”:“新漁民”的身份回歸
高中畢業后,吳波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專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然而,2003年畢業之際,這個能熟練敲擊鍵盤的年輕人,卻有了新的想法。“不想當‘碼農’,天天坐辦公室太約束。”他渴望更廣闊的天地。畢業證書剛到手,他便轉身闖蕩社會。
當時正值連鹽高速開工之際,年輕的吳波看準時機,籌集了十多萬元買下一臺打樁機,一頭扎進了塵土飛揚的工地。在那段樁機日夜轟鳴的日子里,他既是老板也是工人。烈日灼烤下指揮作業,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檢查樁位,厚厚的老繭無聲地記錄著手掌的磨礪。在工作的間隙,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捧著書本啃下了報關報檢證——“多門手藝多條路”,成了他闖蕩的信條。
兩年后,帶著一身闖蕩積累的經驗,吳波回到了家鄉,從事報關報檢工作。這份工作讓他跑遍了港口的泊位與周邊的田野,然而,每當路過連島那熟悉的海岸線,他總忍不住深深凝望那片深邃的蔚藍,那里始終縈繞著他最熟悉的氣息,牽動著他的心緒。
轉折發生在2016年。35歲的吳波站在家鄉的海邊,看著鄉親們養殖的紫菜喜獲豐收,那一刻,他心底那根弦被猛地撥動了。他敏銳地察覺到海洋養殖業展現出的良好前景。“家里祖祖輩輩靠海吃飯,我對海熟得不能再熟。”少年時幫家里收網的場景歷歷在目,這些年幫養殖戶朋友干活積累的經驗也涌上心頭。
一個念頭變得無比清晰且堅定:是時候回到大海的懷抱去闖一闖了!
這一年,吳波毅然放下了報關單,遞交了辭職信。他拿出積蓄承包了500畝海域,正式開始了他的“耕海”生涯。創業伊始,他臨時用父母的漁船,干起了紫菜養殖。兩個月后,看好行業前景的他,又購買了一艘養殖船。幸運的是,2016年和2017年紫菜行情持續向好,他的投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于是他乘勝追擊,將養殖海域擴大到了1000多畝,并在此后逐年穩步增加養殖面積。
從靠天吃飯到全產業鏈:在堅守中破局重生
養殖船破開碧波,咸腥的海風里混著烈日的溫度。從連島碼頭出發,向東行駛約20公里,這里便是吳波的養殖區。目之所及,是一片鋪滿海面的壯觀景象:近處,鮮紅的浮球如同星辰般點綴在碧波之上,那是生蠔養殖的陣列;遠處,白色桿子如衛兵般整齊豎立,列隊成林,構成了紫菜養殖的“陣營”。
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如同海上的風浪,起落無常。為了增強抗風險能力,踐行“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理念,吳波在2021年就開始布局生蠔養殖,當年便承包了2000畝海域專門用于生蠔育肥。
到達養殖區后,吳波熟練地操控著吊機的鐵鉤,精準地提起一籠沉甸甸的生蠔。網籠破水而出,生蠔殼上掛著細碎的海藻,在甲板上堆出深淺交錯的灰褐色小山。“這是準備拿給收購方的樣品,等會兒打開看看肥度。”他蹲下身,戴上線紗手套,仔細地清理、沖刷著蠔殼。陽光透過船舷,將他的身影長長地投射在甲板上,與海面反射的跳躍光斑交織在一起,構成這片勤勞海域最生動的注腳。
吳波的養殖事業并非一帆風順。2022年,反常的氣候給了吳波沉重一擊。他養殖的2000畝紫菜遭遇大面積減產,損失慘重,幾乎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
沉重的壓力讓吳波一度陷入深深的糾結與迷茫,他甚至反復思量:要不要就此退出紫菜養殖這個行業?但骨子里漁民世家的堅韌和對這片海的熱愛最終占了上風。“祖祖輩輩都在‘海里刨食’,既然干了這一行就要堅持下去!”斟酌再三,吳波最終下定決心:不能退!不僅要堅持下去,還要更科學地應對風險。
面對經營的風浪,吳波展現出新一代漁民的冷靜與魄力,積極尋求破局之道。一方面,他咬緊牙關,在2023年繼續養殖了2000畝紫菜,相信市場會有回暖之日;另一方面,他顯著增大了抗風險能力更強的生蠔養殖面積,利用連云港港錨地附近海域適合生蠔育肥的優勢,構建更平衡的產業布局。同時,他將自己變成了“追技術的人”,自費跑遍了福建、山東等國內沿海養殖發達地區,實地考察學習先進的生態養殖模式。聽說中國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有相關技術講座,無論多忙,他都會擠出時間去聽講,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專業術語和實踐要點。這些從外面學來的“新東西”,被他一點一滴地應用到自己的海域管理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苦調整和精細化管理,吳波終于帶領他的養殖場走出了低谷,成功扭虧為盈。而市場仿佛也在回應他的堅守與智慧: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上半年這個生產周期,生蠔銷售行情走低,但此時紫菜價格卻迎來利好。紫菜豐厚的收益有效彌補了生蠔市場的低迷,最終實現了總體盈利。這場從巨虧到盈利的翻身仗,不僅驗證了他“貝藻混養”模式分散風險的有效性,其轉型經驗更成為當地養殖戶學習的范本。
如今,吳波的連云港海裕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著一萬多畝的養殖水域,構建了從紫菜、生蠔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年銷售額達到3000余萬元。
從一個人的船到一群人的岸:扎根大海揚帆共富路
漁船劈開被夕陽染成金紅的波浪返航,遠處養殖區的浮球已縮成海天線上模糊跳動的光點。吳波坐在船頭的甲板上,帶著咸味和潮氣的海風撲在他臉上,望著漸漸暗沉下去的海面,他目光深邃,仿佛在沉思著更遠的航程。船尾的馬達聲低沉而有力,配合著海浪的節拍,一路朝著家的方向駛去。而在他們身后的那片遼闊海域里,新的故事正隨著潮汐的漲落,悄然孕育生長。
吳波的成功,并非獨行。他經營的企業像一艘大船,承載著更多鄉親的希望。公司擁有一艘看護船和5艘養殖船,在柘汪紫菜園區擁有包含4個車間、8條生產線的現代化廠房,創造了百余個就業崗位。員工孫銜就是其中的代表。從吳波干養殖之初,孫銜就跟隨他一起打拼,一路風雨同舟。孫銜的收入也隨著公司的發展水漲船高。在吳波看來,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是責任,更是情懷。
談及未來,吳波說要“一直干到干不動為止”。這不僅是對自己選擇的事業的執著,更是對腳下這片海、對祖輩傳承的漁民身份的深沉認同。他的目標清晰而務實:在海洋養殖行業不斷深耕,持續做大做強。一方面,他要將漁民這一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傳統行當更好地傳承下去,用現代技術和科學管理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他更希望以自身的實踐和積累,“以先富帶動后富”,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分享養殖經驗、探索合作模式,力所能及地帶動更多鄉親們走上依托海洋、勤勞致富的康莊大道。
船靠岸了,碼頭燈火漸次亮起。吳波的身影融入這溫暖的燈火中。對于這位新時代的“耕海者”而言,那片蔚藍的水域,是他扎根的土地,是奮斗的舞臺,更是播種無限新希望的沃野。潮起潮落間,吳波與海的故事,關于堅守、智慧與共富的篇章,仍在澎湃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