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劉蔚 通訊員 王宸 彭小川)近日,在第三屆全國交通運輸優秀文博館評選中,連云港市交通控股集團權屬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事跡陳列館榮膺“十佳文博館”。這座614平方米的展館里,陳列著磨光的扁擔、斑駁的平板車和泛黃的服務日志,它們無聲訴說著62年的溫暖刻度——25萬公里服務里程、38萬人次平安送達、40萬件行李托付零差錯。
車輪永動,精神長青。從1963年三根扁擔蹚過泥濘,到如今“雷鋒車”驛站的智能導覽屏點亮歸途,六代“雷鋒車”車手用車輪織就一張溫情之網。這場關于善意的馬拉松,正以更磅礴的加速度奔向新時代的春天。
初心如磐的“不變”與“變”
“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這句刻在每一代“雷鋒車”車手心頭的誓言,始于1963年春天。那一年,新浦汽車總站的余友云、姚淑英、郭蘭鳳等幾名年輕女職工,看著旅客們拖著行李在火車站與汽車站間艱難跋涉,默默扛起了三根扁擔。彼時,她們或許未曾想到,這一簡單的舉動會成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接力起點。
第一代“雷鋒車”車手史朝榮的故事至今仍在站內流傳。1989年,她撿到一個沾滿油污的塑料袋,里面裝著3800元現金——這在當時相當于普通人幾年的積蓄。她守候整整一天,直到失主單興惠焦急尋來。13年后,單興惠在“雷鋒車”榮譽室的照片上認出史朝榮,專程趕來致謝。這段緣分更延續四代:單家祖孫先后乘坐過平板車、三輪車、電動車,每一次車輪轉動,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信任。
這樣的故事在六代“雷鋒車”車手中數不勝數。第二代“雷鋒車”車手徐梅曾在除夕的寒夜里為滯留旅客包餃子;第三代“雷鋒車”車手張素蘭將病重老人接回家照料,騰出唯一的床鋪;第五代“雷鋒車”車手權太琦面對市場經濟的質疑,依然選擇“傻”下去……“旅客說我們做的都是小事,可把小事堅持62年,就成了大事。”第六代“雷鋒車”車手于麗婕輕撫著陳列館里那輛斑駁的木質平板車,眼中閃著光。
若說“不變”是精神的錨點,“變”則是時代賦予的翅膀。20世紀80年代,當個體運輸戶質疑“免費服務”的動機時,“雷鋒車”車手用更堅定的腳步回應;進入高鐵時代,她們又將服務從站臺延伸至“云端”。
如今,“雷鋒車”的“工具箱”早已超越物理邊界:
工具之變——從扁擔、木板車到觀光電動車,每一次升級都讓服務更高效。如今,車站新增刷臉進站、自助售票機,旅客候車時間縮短40%;
場景之變——曾經的500米轉乘路程,已擴展為覆蓋全城的“雷鋒車”驛站。旅客不僅能查詢公交路線、景點導覽,還能通過手機APP預約送票服務,民工綠色通道日均服務300余人次;
聯結之變——志愿服務微信群24小時在線應答,短視頻賬號記錄服務點滴。“‘雷鋒車’車手的一天”系列視頻播放量突破10萬次,一位網友留言:“原來數字化時代,溫暖依然觸手可及”。
六代人的接力中,變的從來不是初心,而是讓這份初心抵達更遠的方式。正如那封珍藏的盲文感謝信所訴說的,20年前,“雷鋒車”車手為盲人封士兵兄妹找回行李、捐助建房;20年后,已成為父親的封士兵帶著孩子重返車站,在“雷鋒車”驛站的智能語音導覽屏前,觸摸到了新時代的溫暖回響。
服務升級的“硬核”與“溫度”
“服務沒有捷徑,只有把‘笨功夫’練成肌肉記憶。”第五代“雷鋒車”車手權太琦的這句話,記在所有“雷鋒車”車手的心里。
第六代“雷鋒車”車手李園園攤開一本磨破邊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周邊公交時刻表、醫院急診電話、母嬰室用品清單。這是“雷鋒車”車組傳承了半個多世紀的“服務地圖”,沒有炫酷的科技,卻藏著讓旅客安心的密碼。
今年,這份“硬核服務清單”再度升級:
標準化流程——從一句問候到搬運行李的角度,制定47項服務規范。老“雷鋒車”車手張素蘭演示“雙手托行李”動作時強調:“要讓旅客感覺我們接過的不是箱子,是心意。”
動態響應機制——遇暴雨、大霧等極端天氣,“雷鋒車”車組提前備好姜茶、毛毯;發現旅客面色異常,3分鐘內啟動“醫療聯動服務”。今年春運期間,“雷鋒車”車組及時發現并救助3名突發疾病旅客。
跨界練兵——定期邀請醫護人員培訓急救技能,聯合導游學習方言溝通技巧。“雷鋒車”車手李園園用新學的贛榆土話安撫過一位迷路老人,對方拉著她的手直嘆:“鄉音一出口,心就落定了。”
“硬核”是骨架,“溫度”則是血肉。在“雷鋒車”車組的服務詞典里,永遠比旅客多想一步:民工綠色通道的登記簿上,不僅記錄姓名車次,還用鉛筆標注“張大哥暈車需前排座位”“李大姐帶幼兒要慢行”;母嬰室的儲物柜里,除常規用品外,總備著幾罐自家熬的米糊———這是“雷鋒車”車手發現外地嬰兒常吃不慣速食米粉后添置的;遇到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人,“雷鋒車”車手發明“實物版”服務菜單:用不同顏色卡片代表購票、導乘等需求,老人舉牌即可獲得幫助。
62年的積淀,讓服務從“應對問題”升華為“主動發現需求”。今年以來,“雷鋒車”車組將溫暖從站臺延伸至城市脈絡:與社區醫院共建“健康驛站”,為老年旅客測量血壓時,順帶科普慢性病防治知識;在“雷鋒車事跡陳列館”開設實踐課堂,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學習助人技巧,全市數千余名“小雷鋒車手”上崗體驗;聯合環衛工、出租車司機成立“城市守護聯盟”,一張遺失在公交上的身份證,能通過聯盟網絡2小時內物歸原主……
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代“雷鋒車”車手陳葉俊曾說:“真正的服務升級,不是追趕潮流,而是讀懂人心。”如今,年輕的“雷鋒車”車手正用新的方式詮釋這句話。她們為農民工制作“返鄉攻略手繪本”,用簡筆畫標注購票流程;在“雷鋒車”驛站設置“解憂信箱”,收集旅客建議、改良服務細節。
當一位大學生在信中寫下“你們讓異鄉成了故鄉”,或許正是對這份傳承最好的注解。
實踐活動的“深度”與“廣度”
“過去我們守著車站,現在要走向更遠的地方。”3月1日,在“山海傳大愛志愿啟新程”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啟動儀式上,全國人大代表、第五代“雷鋒車”車手權太琦聲音堅定。這場由市委宣傳部、團市委聯合發起的活動。將“雷鋒車”精神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時代命題深度融合。
3月15日,“雷鋒車”驛站內,一場特殊的普法課正在展開。“大爺,保健品騙局就記住三條:不貪便宜、不輕信電話、遇事找子女!”活動現場,76歲的李奶奶戴著老花鏡,把志愿者的話一字一句抄在筆記本上。當日,驛站發放的防詐騙手冊上,特意用大字號打印“雷鋒車”24小時求助電話。
3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新浦汽車總站副站長,“雷鋒車”車組代表于麗婕在2025年度連云港市“與雷鋒車同行攜手凈灘巡河”啟動儀式上向現場志愿者們發出“守護海洋生態”倡議,將傳統扁擔精神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
城市的另一邊,海州區板浦鎮東辛村內,“雷鋒車鄉村行助力鄉村振興”橫幅隨風輕揚。“雷鋒車”車組攜手醫院、高校、律所、市中心血站等多家單位,致力于將城市優質資源輸送到鄉村的每一處角落。此次活動也標志著“雷鋒車”鄉村行正式發車。
……
今年3月,在“雷鋒車”車組的引領和帶動下,以學雷鋒精神為指引,全市各領域各群體間掀起了各式各樣的學雷鋒志愿實踐活動熱潮,活動遍地開花。
新時代,“雷鋒車”車組的開拓創新不止如此。“雷鋒車”車組充分挖掘本地及周邊城市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立“雷鋒車”研學中心,開發了40余條獨具特色的紅色研學線路,并配以療休養等服務項目,為參與者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紅色教育體驗。自2024年成立以來,“雷鋒車”連云港研學中心已服務學員4000余人次。
此外,“雷鋒車”車組還成立“雷鋒車”事跡宣講團,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軍營開展“五進”宣講活動,講述“雷鋒車”的故事,弘揚雷鋒精神。宣講團近年來已累計開展宣講活動80余場次,直接受眾超2萬人次。
志愿網絡的張力,在細微處悄然生長。當西墅海灘的沙粒重新閃爍銀光,當鄉村曬谷場上的種子破土發芽,當“小雷鋒車手”的畫作飛向更多課堂,“雷鋒車”車組62年的車輪聲正化作整座城市的心跳——有力、綿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