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聶梨莊 孫小耕)日前,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舉辦的一場活動現場,展示了一尊通體透亮的水晶雕刻作品——齊天大圣孫悟空,向全球觀眾展示連云港市東海縣文旅的“破圈密碼”。聚光燈下,水晶猴王衣袂翩躚,雙目如炬,盤坐的球形水晶底座似翻涌的筋斗云,引得現場嘉賓連聲贊嘆。
2021年,東海水晶雕刻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這項始于西漢、成熟于明清的技藝正式躋身中華文化瑰寶行列。在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內,以“地質礦脈”為設計靈感的光環境藝術再現了水晶的形成過程,館內重達1.99噸的“晶王”無聲地訴說著這門技藝的千年脈絡。20世紀90年代,東海縣僅有興西村等傳統水晶村的零星家庭作坊,通過“前店后廠”模式維持小規模生產。如今占地452畝的水晶城集聚7000余家商戶,年出口額占全球水晶貿易量的百分之七十,形成“原石進口-加工創意-品牌創建”的全產業鏈閉環。
“以前是‘論斤賣原料’,現在是‘論克賣創意’。”在東海水晶雕刻非遺展覽館,東海水晶雕刻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旭輝正用傳統鏨刀雕琢水晶蓮花。他指向一旁的3D建模設備解釋:“老一輩傳下‘三刀定乾坤’口訣,但現代設計‘借科技之力’——先用數字技術模擬雕刻效果再手工精修,廢品率從百分之三十降到百分之五以下。”
在中國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內,既有老匠人手持放大鏡打磨毫米級佛珠,也有年輕團隊用激光雕刻機制作星座吊墜。產業園負責人坦言:“守住‘因材施藝’的核心理念,才能讓水晶雕刻這一老手藝活在當下。”
如今的東海縣,30萬從業者組成的“水晶大軍”遍布產業鏈上下游,2024年水晶制品年產量達4.5億件,交易額突破460億元。春日的“福如東海之旅”專線熙熙攘攘,游客們上午在西雙湖景區游覽,下午到桃林酒廠觀摩古法釀酒,傍晚再去溫泉鎮泡湯解乏。這條串聯12個鎮街的旅游線路去年接待游客超1037萬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長百分之九點五。
“如何將水晶雕刻這一國家級非遺融入旅游產業,這不是簡單‘貼標簽’。”東海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陸榮指著一文創商店里的水晶生肖杯舉例,“我們正在學習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把水晶雕刻與本地的釀酒文化、溫泉養生等傳統文化相結合,開發出更多符合大眾需求的文創產品。”站在東海水晶雕刻非遺館遠眺,占地3.07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區輪廓初現,即將落成的非遺廣場將通過全息投影重現明清水晶雕刻場景,讓游客“穿越”體驗匠人精神。
“今年我們要讓非遺技藝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陸榮的話語鏗鏘有力,“水晶不僅是商品,更是傳播中華文化的‘立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