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通訊員 連科)2024年12月31日,一個3D孫悟空突然騰空出現在高公島天空,吸引很多市民打卡。然而人們并不知道,這樣的孫悟空是由無人船搭載的3D裸眼設備“制造”出來的。原來,借助先進的傳感器和自動駕駛系統,無人船通過激光雷達、攝像頭和傳感器等設備進行實時環境感知,實現了高精度、高速度的行駛和表演。
昨日,筆者來到位于連云區悟空科創中心內的連云港倉潮智繪科技有限公司,了解這樣的一艘無人船有哪些奧秘?倉潮智繪技術負責人程晨告訴筆者,他們的無人船不僅可以應用在文旅領域,播放3D影片,還可以繪制海圖。
隨著雷達、各種成像技術的發展,國內外無人船研發制造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目前,國內民用的無人船存在船舶系統集成較差,設備故障復雜多變;配套設施智能化低,船舶岸基互聯性差;自主駕駛程度較低,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連云港倉潮智繪科技有限公司啟動了無人船項目研發。
程晨介紹,為了解決行業痛點,他們的無人船能夠為測繪設備提供可靠的智能水面作業平臺,實現水面測繪智能化,搭配專屬智能碼頭,能夠實現一鍵出港、自主回港、多目標識別、自主避碰的全流程自主運行,減少人力需求。
那么無人船究竟如何工作的呢?走進倉潮智繪指揮平臺,筆者看到位于15公里外的高公島碼頭正停靠著一艘無人船。整個無人船長5.5米、寬2.5米,可以滿足3級海況作業。“簡單說在浪高1米的海況下,我們可以正常出海。”
只見操作人員通過指揮平臺向無人船發出出發指令,并發布2公里乘以2公里的海圖繪制任務。無人船啟動出發,并根據任務劃定的區域進行自動巡航并搜集數據。“無人船在海上航行關鍵是避障,咱們無人船怎么長‘眼睛’,有‘耳朵’的?”程晨介紹,他們的無人船配備了視覺、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多模態的感知系統。在良好海況的條件下,多模態感知系統指揮導航雷達等遠距離感知設備和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光學攝像頭等近距離感知設備協同工作,實現自主避障、路徑規劃和目標跟蹤。即使出現霧天,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也可以通過扇形覆蓋,幫助無人船識別路徑和目標,確保其在多種海況下依舊保持良好的作業效果。
那么無人船是如何監測海況呢?原來,通過水質傳感器和聲波獲取海洋水質、水深的相關數據。其中水深通過聲波測量,水質則通過傳感器測量海水的微生物數據。借助船體搭載的化學設備,倉潮智繪甚至可以實現自動采樣并完成分析回傳采樣結果。
“無人船在海上航行,肯定會受到風浪的影響,繪制的水深能精準嗎?”程晨解釋,水深的測量主要受到船體橫搖度影響。如果搖晃厲害,聲波打出就不再是垂著的,而是斜著的,這就會影響水深測量。他們的船體采用了雙體船的設計思路,確保無人船在二級海況下橫搖度小于15度,并通過多次測量校準海水深度。
目前,該企業生產的無人船已經在國內多個港口城市使用,并在黃河等河流水文情況調查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