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張明興 錢凡雪)在70后、80后的記憶里,糖畫是兒時的“奢侈品”。如今,一支栩栩如生的糖畫則成為喚醒人們記憶的“文創產品”。
過去小攤小販沿街叫賣,難覓旺鋪街頭。現在,熱門街區盛邀特色攤主入駐壯大夜間經濟。
在海州區鹽河巷,有個擺糖畫攤的師傅,熟悉的人都喊他時叔。街區里每天來往的游客很多,有人來了興致,便走到時叔的攤位前撥動轉盤,木頭指針指向哪個圖案,時叔就立馬開始依據圖案為客人“作畫”。
用勺為筆,以糖為墨。時師傅用圓勺舀起熬制的糖漿,以腕力帶動勺子游走,猶如畫筆一樣隨意揮灑在光潔的鐵板上,提、頓、收,一氣呵成,一個栩栩如生的糖畫便做好了。
“糖畫雖然看似簡單,實則講究也不少——熬糖、溫度把控、定型、圖案貫連,都需要長久的練習,才能讓糖畫好看、好吃、好玩。”時叔說,他的目標客戶是外地的游客以及孩子群體。
“現在我也針對孩子們喜歡的卡通人物來學習。”近40年的“揮毫作畫”,面對新圖案,時叔只需要構思臨摹幾遍便能掌握。
既有傳統文化魅力,又有時尚新潮元素。從傍晚一直到深夜,時叔的糖畫攤前始終會吸引來一批批客人。“不用擔心晚上沒有客人,鹽河巷一到晚上才迎來最熱鬧的時刻,大大小小的攤位都支了起來,這才是夜生活。”采訪的兩個小時里,時叔的攤位前很是熱鬧:有游客停留拍照打卡,有兒童撥動轉盤喜提“大龍”……時叔用不銹鋼箱子裝著的冰糖也迅速被消耗。
“我這邊的糖畫價格并不高,簡單的造型只要5元,復雜一些的略貴一點。”時叔介紹,過去他也曾在學校和其他地方流動擺攤,但是很難留住固定客源,為此他接受鹽河巷的邀請,來到這擺攤,沒想到生意挺不錯的。“不光是我的攤兒,這條街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傳統美食攤、手工藝攤等,都是傳承很多年的老手藝了。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這里的夜晚又開始火熱起來了。”時叔說,鹽河巷除了兩側的店鋪,還有夜市攤位18個、小吃車23個,這些攤位像是滿懷創意的盲盒,藏著不期而遇的美好,不斷提升著街區的煙火氣。
小攤位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在民主路老街,燈光闌珊時,一個個微型攤位張羅出來,纏一圈氛圍燈,支起折疊桌椅,再掛起標新立異的攤位招牌,時尚、新潮范十足。“都是今天現做的糕點,用料足、味道好,每天的成品都不夠賣。”在糖果夫人的店門口,店主王女士的生意有些繁忙,老顧客們正挑選著自己喜歡的糕點。
漫步民主路老街,小吃、玩偶、飾品、書籍、鮮花等攤位用獨具創意的風格,帶起了“花式”擺攤的風潮,也為生活爭取了更多的選擇。攤主們通過“花式”擺攤,讓城市多了氤氳的“煙火氣”和“市井味”。
毋庸置疑,夜經濟,一頭連著老百姓的煙火氣,一頭連著業態消費集聚熱點。
夜經濟提質升級之路如何走?這樣的問題對時叔來說過于“書面”,“我們就是靠點手藝、做點小買賣,能多吆喝點人過來買單就心滿意足了。”時叔的話,很質樸。實現這樣的美好愿景,需要更多人參與。
街區需要搭把手。街區可以把更多的特色民俗元素融入夜經濟的活動設計中,打造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活動品牌,同時引導本土老字號品牌企業積極參與,打造一批體現本土特色的文創、紀念產品,提高街區的服務品質與吸引力。
政府需要算細賬。表面看,夜市上經營的多是小商小販小攤小吃,直接創造的經濟效益并不多。但背后的幾筆賬需要細算:夜市帶動實體經濟和夜消費的賬,文體旅融合的賬,靈活就業和低成本創業的賬……這些,都是夜市的撬動作用。算清楚了這幾筆賬之后,就得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