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錢凡雪)走進徐姝姝母女的工作室,滿墻都是精致的手辦——戲伶起舞、孩童玩耍、鐘馗捉妖,還有一些動漫卡通形象,每件都栩栩如生。這些手辦,都是用面捏出來的。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尊孫悟空。這尊面塑身披精致鎧甲,步云履下是裊裊的筋斗云,紅色披風仿佛隨風翻動,煞是威風。
“我最近在趕制一批龍形卡通面塑。”工作室內,一身休閑打扮的徐姝姝正手搓一團藍色面泥。她說,過年期間,有客戶跟她定制了一批龍年吉祥物。旁邊桌子上,用竹簽插著一批憨態可掬的龍寶寶。
作為連云港市工藝美術大師,徐姝姝的面塑作品從彌勒佛、鐘馗等中國古代傳統人物形象,到現代的游戲、動漫卡通人物都有,神態逼真,細節處理自然生動。“傳統工藝與時尚的距離并沒有那么遠,隨著國潮興起,我們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徐姝姝懷著這樣的認知和斗志,深耕民間藝術,力求打造獨屬于連云港老海州的面塑品牌。
女承母業 從會計到面塑匠人
“追求面塑技藝的路上充滿艱辛。面塑,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是另一回事。”工作室內,一位頭發略顯花白的女士一邊認真地揉著面泥,一邊饒有興致地說。她就是徐姝姝的母親趙國梅,也是徐姝姝的面塑啟蒙老師。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對制作者的形象思維和造型技藝都有很高要求。她的母親趙國梅,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捏面人。后來,趙國梅在一家老照相館工作,耳濡目染多年,培養了人物造型、服飾搭配等基礎美工功底,也加深了對面塑的喜愛。趙國梅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時間,便全身心投入非遺面塑的制作。徐姝姝非常支持母親的這個愛好,在2010年,專門送母親到外地找專家深入研習面塑技藝。
藝術工作室內除了徐姝姝的作品,還有不少趙國梅的作品。趙國梅的作品多保持傳統的藝術風格,同時又融入繪畫藝術。她的作品多以古典美女、戲曲人物見長,刻畫細膩,裙裾飄逸,面容俊美,如真人般活靈活現。為更好地塑造人物,趙國梅經常到一些戲曲演藝團體采風,觀看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他們以為我是來學習演戲的,實際上他們早就成為我的模特了!”趙國梅打趣說。
徐姝姝學的是韓語專業,畢業后做的是會計工作。2013年,她在母親的影響下,辭職開網店,慢慢轉向面塑領域。“這個活兒不是單純的技術操作,是經驗的積累。后期的揉捏造型、上色,都需要反復練習,需要耐心加細心。”徐姝姝說,面塑對材料有特殊要求,糯米粉、高筋粉、玉米淀粉、食用甘油、防腐劑等,按照一定比例,要先燙再蒸,然后揉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用。
天道酬勤 從匠人到工美大師
萬事開頭難,制作面塑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定型。捏、搓、揉、掀,事無巨細。剛入門時由于缺乏經驗,徐姝姝經常弄得一團糟,光是第一步做支架、包裹塑形就要用上大半天時間。有時候,徐姝姝一坐就是一天,碰到造型復雜、工作量巨大的,耗時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
天道酬勤,不斷練習造就她熟練的手法。如今的徐姝姝,已經能夠游刃有余地完成作品,并且還在不斷進步和完善。她比較滿意的一組作品,是白素貞、許仙和小青的人物造型。三個人物身著華麗戲服,白素貞眉如遠山,含笑望著許仙,許仙拘謹羞澀,小青則露出俏皮的眼神。“要想實現這種感覺,就必須下狠功夫。”徐姝姝說,這款作品是她同母親一起制作的,花了一周多時間。
徐姝姝的面塑作品不同于母親的傳統風格,更加多元、活潑。在新國潮風格的影響下,徐姝姝的作品中有動漫、游戲人物,這種與時俱進的創新,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徐姝姝說:“我想用雙手捏出那種收藏級的中國手辦。”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徐姝姝參加江蘇省第六屆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作品《關公》榮獲金獎。此后,她還榮獲全國“金手指”泥塑面塑作品銀獎、第三屆連云港技能狀元大賽面塑項目三等獎、2018年“創意之城”非遺手工大賽一等獎,2020年獲評連云港市工藝美術大師以及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等稱號。
因為熱愛 專門開設藝術工作室
徐姝姝母女做面塑已有10年光景,盡管這項傳統的手工藝并沒有給她們帶來多少財富,但她們仍然因為熱愛而堅持,從沒想過放棄。
“面塑起源于民間,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徐姝姝覺得做面塑是一種享受。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面塑、了解面塑,每周固定時間,她和母親會專門帶一些孩子,手把手教授他們學習制作面塑,希望他們能傳承民間藝術。徐姝姝也會收到許多邀請,走進社區、校園、文博會等,為大家展示技藝。
為進一步深耕這項民間技藝,打造獨屬于海州的面塑品牌,2019年,母女倆在民主路開辦了海州面塑藝術工作室。“不少孩子和家長都非常喜歡我們的作品,我們倆還考取了中級工藝美術師,投身于對這項藝術的傳承創新中。希望未來我們能帶著海州面塑走出連云港,走進千家萬戶。”徐姝姝說,這是她和母親趙國梅共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