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6月4日,記者從連云港市申名辦獲悉,近日召開的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審議通過一項決議,連云港市鹽城兩市被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體系,江蘇也成為全國首個大運河文化帶全域覆蓋的省份。據悉,此舉將助推連云港沿河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旅事業發展,彰顯獨特城市文化價值。
2500歲的中國大運河,流經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等8省(市),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江蘇作為大運河起源地和申遺牽頭城市所在省份,一直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僅運河主線穿流而過的就有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8座城市,全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占全國1/3以上,全年通航里程占全線78%,貨運量占全線80%。
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中,上述8座城市和南京、泰州、南通3個拓展城市一起,率先構建了“8+3”的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網狀格局。鹽城、連云港兩地此次“入列”,旨在舉全省之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讓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重新煥發生機,并推進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因為大運河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張網。”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針對上述問題解釋道,通過他們團隊的多年調研,大運河除了主線流經8座城市,江蘇其他各地通過發達的支流水系,與大運河主線形成了一張運河網,共同造就大運河數千年的繁榮。“如果把江蘇境內的大運河河道比作人體主動脈,連云港和鹽城的‘鹽運河’就像是為動脈輸送養料的血管。”賀云翱指出,連云港、鹽城地區是中國古代兩淮鹽業重鎮,隨著兩淮鹽場、運鹽業在歷史上的繁榮,鹽城、連云港、淮安、揚州等大運河網絡城市誕生了獨特的大運河鹽文化,進而推動了運河文化的發展。
加入“大運河朋友圈”有什么利好?賀云翱認為,連云港將會共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紅利”,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本地的城市支流航道及運河文化遺產將迎來新生,重新煥發生機,再次發揮運河運輸功能,推動沿河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此外,對連云港文化建設方面也將有助力與推動。
據賀云翱介紹,連云港將迎來一次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不僅可以借助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歷史機遇,推動連云港充分挖掘豐富燦爛的運河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這一平臺,助推連云港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使之在全國乃至全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運河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