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wǎng)】 張義林,女,1979年4月出生,已有73歲的她是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海州灣社區(qū)居民。
現(xiàn)年同為73歲的張義林夫婦是一對結(jié)婚43年的伉儷,生活中秉持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在外人看來有點“摳門”,對貧困學子卻非常慷慨。自2017年開始,他們化名“春風”“春雨”,每月從為數(shù)不多的退休工資中拿出錢來資助貧困學子,從不間斷。5年來,他們情系家鄉(xiāng)累計捐款10多萬元幫助7名貧困學子走上求學成材之路,學子們也打心底感謝他們,期待用自己的優(yōu)異成績來回報兩位老人。
張義林
因為老房子拆遷,張義林如愿搬進了新居,但為了省下更多的錢幫助貧困學子,他們決定簡單裝修直接入住。張義林的話語樸實:“與其把這些錢花在吃穿上,不如給困難家庭的孩子上學用,那樣對社會更有意義。” 衣著樸素的張義林,雖然腿腳不太好,但精神矍鑠。張義林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一些農(nóng)村貧困孩子仍然面臨“讀書難”的問題。孩子們沒文化怎么行?我馬上跟老伴商量:打算每年拿出點退休工資資助貧困學生實現(xiàn)學習夢想。
為了尋找捐助對象,張義林不僅打電話到市教育部門,還專程跑到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最終市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劉老師幫其對接東海縣二中負責團委工作的朱書記。張義林立即打了電話,表達了想要資助貧困學生的愿望。在朱書記的牽線下,學校里7名貧困學生(其中包含5名孤兒)陸陸續(xù)續(xù)與張義林結(jié)成“對子”。
給小薇匯2500元生活費、小林的奶奶生病了還得多匯1000元營養(yǎng)費、過年了還得給孩子們多匯300元吃點好的……自從走上助學之路,老兩口的退休工資除了基本生活外,絕大部分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有時,可能還不夠。“每個孩子每月生活費500元,一年基本生活開銷就要6000元,如果生病還要另外補貼,讓一個孩子讀完大學生活費就需要1.8萬元。我們既然決定做,就要把好事做到底,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順利畢業(yè),不能半途而廢。” 張義林說。
每年9月學校開學之前,是張義林夫婦固定的匯款時間。早年間,都是張義林的老伴騎著三輪車親自去銀行匯款,后來受疫情影響,老人就從網(wǎng)上轉(zhuǎn)賬。經(jīng)了解,直至目前,老兩口才將捐助了7名大學生的事情告訴了他們遠在深圳的女兒。女兒雖然不反對他們捐款,但卻心疼老人為了省錢,對自己的苛刻。從2017年至今,張義林夫婦一共資助了7名孩子,累計捐款10多萬元。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每一次的熱心捐款,都不留名,只留下兩位老人的化名——“春風””春雨“。在張義林的手邊還有一本筆記本上詳細記錄一些捐助學子的詳細信息,自2017年以來,老人把每一次的匯款憑證,捐款收據(jù)都存放在一個牛皮信封內(nèi),足足有26張。“這些受資助的孩子有的已經(jīng)畢業(yè)工作,有的仍在求學……他們放假了還會和我聯(lián)系,關心我的身體健康,還說要來看我,但都被我拒絕了。”張義林笑著說:“我所做的很微不足道,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無法對一個孩子一管到底。”五年來,張義林很少主動和孩子們聯(lián)系,“我不圖啥回報,也不想讓孩子們覺得虧欠了誰,只希望他們能努力學習、過得好一點就行。”
對于今后的打算,張義林說:“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的身體已漸不如前,希望幫完最后一批3名大學生送出校門,我就安心進老年公寓養(yǎng)老,當然我還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傳遞愛心,幫助更多貧困學子圓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