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自玉(左一)
【連網】 殷自玉,女,22歲,贛榆區厲莊鎮山澗村村民。父親早年因癌癥去世,媽媽因患先天性軟骨病無法站立,至今仍癱坐在輪椅上。從四歲開始,她就用弱小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擔,6400多個日夜,悉心照顧癱瘓母親。出嫁時,她堅持帶著母親嫁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真諦。
一、苦難家庭突遭罹難,稚嫩雙肩支撐破碎家庭
1995年9月,27歲的劉吉花在父母親的千叮嚀萬囑咐中,被哥哥抱上了婚車,嫁給二里外的山澗村的老實憨厚的小伙子殷德樹,1996年6月生下了女嬰殷自玉。就這樣,雖然劉吉花癱瘓在床,家壁四空,一貧如洗,但小自玉的牙牙學語,讓這個苦難的家庭笑聲不斷。
日子就在這么普通的輪回中走過,轉眼四年,小自玉四歲了。在今天的殷自玉的記憶里,四歲那年,讓她懂得了人生,也懂得了記憶的珍貴。2000年,小自玉的父親殷德樹因肝癌病逝。辦理完父親的后事,外公外婆就把她們娘倆接回到了娘家。從此四歲的小自玉,就和外公外婆一起承擔起了照顧病母的責任。
為媽媽洗臉,為媽媽擦身,為媽媽喂飯,為媽媽洗衣,為了討得媽媽的笑臉,小自玉唱歌跳舞,而背后卻是數不盡的淚水。有一次,殷自玉夜里發高燒,家里沒有藥,只能挨到天亮到村里的衛生室看病。早上起來后渾身一點兒力氣都沒有,頭昏沉沉的。可支撐她的信念是:我一定要起來,不然媽媽怎么辦?她掙扎著穿上衣服,下地時還差點摔倒。她勸慰媽媽不要著急,到衛生室輸完液回來再做早飯。病榻上的劉吉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無法言語的她望著眼前年齡尚小卻飽受苦難的女兒,眼淚不住地在眼框里打轉……
二、15歲獨自扛起家庭重擔,一月只吃一次肉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望著對自己和母親傾注無限愛意、肩扛無限重擔的外公外婆日漸老去。小自玉常常會深深的嘆一口氣,本應該安享晚年的年紀,是她和媽媽拖累了他們。于是,她便萌生了獨自照料媽媽的想法。也是在這一年,原本成績優秀的小自玉,無奈地放棄了學業。她用平板車拉著自己的母親,在外公外婆飽含淚水的目光中,徒步回到老家的三間土坯房。
此時,三間老房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好心的鎮、村干部為她們向上級申請了補助。很快,新房建起來了,雖然簡陋,但母女倆也終于有了落腳的地方。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去村干部家里要來報紙,糊滿泥墻……小自玉一個人忙的不亦樂乎。沒有一件家當,外公就送來一張桌子、舅舅送來一張床、姨媽送來幾把椅子……東拼西湊,一個干凈、簡樸、溫馨的家在一掛小鞭炮的噼里啪啦聲中終于可以入住了。就這樣,離開了外公外婆的呵護,殷自玉承擔起家庭的所有重擔,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兩畝口糧田的收獲,勉強解決娘倆的吃糧問題。可一個月不到200元的補助金要供兩人開銷,怎么分配?遇到這樣的問題怕是連成年人也要深思良久,更何況是年僅15歲的殷自玉。為了給母親補充營養,她每個月總會省吃儉用為母親做上一頓肉,而她則少吃甚至空著肚子。為了給母親買藥添衣,不放心母親獨自在家的她就只能去附近的工廠打零工,賺取微薄的報酬。她想的最多的是該怎樣省吃儉用、怎樣掙錢給媽媽買藥。那時,正值暑假期間,許多孩子都在外面玩耍,享受假期的快樂生活。她則在高達三十五六度的烈日下,忙著給農作物除草、忙著收割。她也曾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默默流淚,她也曾在幾近崩潰的邊緣,想過自尋短見。可是,她沒有這么做,她最放心不下癱瘓的母親,如果連她也不在了,母親可怎么辦?在困苦中走來的殷自玉,更懂得相依為命的意義和內涵。
三、因孝牽手善良小伙,賢孝夫妻用真情踐行孝道不言悔
轉眼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殷自玉不乏追求者,但她都一一回避或拒絕了。她只有一個心愿,要照顧好苦難的母親。而此時相隔不遠的一個小伙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就是董鴻武。董洪武經常幫助她收割農物,尋醫問藥,這一些都讓殷自玉感動不已。在多人的說和下,殷自玉終于點頭同意。2016年,殷自玉成和董洪武結婚。在結婚第三天,是農村風俗的“回三”,殷自玉和丈夫董鴻武一早就來到了娘家。他們收拾好母親的衣服用品,把母親抱上平板車,一起拉回了新家。從此,殷自玉一個人承擔的撫養母親的重擔,在這個大家庭的分擔中,在濃濃的愛意里幸福行走。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6月底,母親不幸查出來患有乳腺癌,這一病給這個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蒙上了陰影,但殷自玉依舊保持樂觀的心態坦然面對。殷自玉告訴筆者:“母親查出來是乳腺癌,我們在積極給予治療。我也并不感到驚訝或害怕。這么多年了,我們娘倆相依為命,什么罪都受過,什么苦都不怕。現在還有婆家這么一大家子幫助,我們沒有什么好畏懼的。”
母親在住院期間,殷自玉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照顧的無微不至,她堅持每天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老人想吃啥,她總是盡量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