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他棄教從商,在經歷了多重打擊和磨難后,事業取得了豐厚回報。為了響應家鄉號召,他又毅然返鄉創業、回報桑梓,為家鄉經濟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就是灌南人——費云建。
費云健是新集鎮碾房村人,1975年出生,中央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畢業。1999年7月,南通工學院(現南通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后,被分到連云港市大港職業高級中學任教,當時應該算是不錯的工作,但由于家庭兄弟姐妹較多、經濟壓力較大,不安于現狀的他,一心想做大事,重闖一片新天地。同事知曉后紛紛好言勸留,父母知道后竭力反對,當時他唯唯諾諾,勉強同意。工作到第五個年頭,因考上碩士研究生,辭教從商,只身來到北京半工半讀。當時,應聘到一家教育機構從事廣告策劃工作,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半工半讀,工學兼顧,月薪800元,入不敷出,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快餐面,就連乘公交車錢都舍不得花,這期間還經常遭到“富人”另眼相看,讓費云健第一次感到在北京打拼的不易。后來,他到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第一次接觸到警用產品,便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創造性的對國外高科技產品進行翻譯,并編譯成書。
年輕氣盛難免浮躁,打工兩年積累三十多萬,就想著創辦自己的企業。當時,費云健掛靠一朋友的公司,開始合伙創業,結果還沒等生意成功,自己的三十多萬就打了水漂。北漂四年,他頭一次動了打退堂鼓的念頭,獨自在長安街頭徘徊,思緒萬千。是回去?還是不回去?回去無臉見父老鄉親,不回去囊中羞澀。最后,永不服輸的勁頭讓費云健決定還是賭一把,向自己的弟弟借五萬元,創辦北京和為永泰科技有限公司,開始自己做警用裝備的生意,從跑經營到做銷售、從拉客戶到談生意,既做老板,又當銷售員,又當技術員,又當搬運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多重打擊和磨難后,幸運的曙光終于照到費云健的身上。2008年,借助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他所從事的警用裝備行業,在安檢、防爆、反恐等諸多領域大量應用,大批訂單不斷涌向這個行業。終于,他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子,當年創收突破千萬元。
經過多年的打拼資本積累越來越厚,公司的規模越也來越大,費云健不僅在北京購置了2000多平方米寫字樓,而且在深圳有研發和生產基地,甚至在國外有辦事處和銷售渠道。可以說事業如日中天、前景無限廣闊。但是他深知家鄉還比較落后,還有部分人沒有脫貧,有的老人患病無錢治,有的孩子上學沒學費。于是,費云健決定聽從縣委、縣政府的召喚,返鄉創業,回饋家鄉。當費云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愛人時,他愛人說:“我們在北京有企業、有房子、有孩子,為什么要離開京城到偏僻的農村呢?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顯然,他的愛人也不太同意。費云健想方設法做工作,一方面從思想上開導,“回鄉創業不是不要北京的事業,如果處理得好,二者會相輔相成的,更何況現在交通便利,灌南到北京距離已不是問題”。另一方面從感觀上開導,他帶著愛人到灌南實地看一看,讓她確實覺得家鄉變化很大。最后,她的愛人不僅支持回鄉創業,而且把全家都搬到灌南居住。
回灌南先后創辦二個實體經濟和三個創業示范項目。
一是灌南兩岸青年創業園。為助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促進青年創業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投資5億元,創辦灌南兩岸青年創業園。該園位于經濟開發區核心地段,離在建高鐵灌南站約400米,占地260畝,規劃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可吸納入園企業200多家,可安排就業1萬多人。分二期開發,一期已全部封頂,今年年底將有部分企業入駐,現已有30多家企業有意向入駐或已注冊。青創園與臺灣圣約翰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二期工程已完成規劃設計,明年初將破土動工。
二是江蘇和為警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為了把北京總部的部分資源轉移到灌南,帶動家鄉人創業就業,在經濟開發區征地35畝,投資1000萬元,創辦江蘇和為警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公司的生產基地。實踐證明,這個發展的戰略性轉移,不僅讓灌南的公司充滿生機與活力,而且讓北京總部完成轉型升級。現灌南公司已帶動100多人就業,培養50多名警用行業精英,發展了15個國家代理商,研發出200多種自主產品,不僅提升公司知名度,而且實現了“立足灌南,布局全球”的戰略目標。為了兼顧兩地辦企,共同發展,費云健是前半周在灌南、后半周在北京,有時甚至一天參加兩地的會議。風里來、雨里去,不辭辛苦,南北奔波。徐州、北京往返高鐵票累起來有一尺多高,如放進博物館不失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湯溝U酒創業示范項目。為了實現青創園“零成本”創業計劃和“低成本”創業計劃,費云健積極延伸我縣現有工業產業鏈,今年年初,與江蘇湯溝兩相和酒業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開發出湯溝U系列白酒,在營銷上采取“傳統行業+”“互聯網+”“朋友圈+”“O2O、B2B”等模式,創造了月銷售6000箱的好成績,目前已售出3萬多箱。推動了灌南傳統品牌湯溝酒實現線上與線下銷售的有機結合,8月19日,新華日報刊登了此營銷模式。目前,該項目已吸納300多人加入銷售隊伍,實現銷售收入過千萬元,計劃三年打造萬人銷售大軍,圍繞湯溝U酒進行創業就業,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
四是“海西古砣”創業示范項目。為摒棄在創業項目上“舍近求遠、求大放小”的觀念,費云健深入挖掘傳統資源。“海西古砣”,也就是肉圓,是灌南及周邊地區傳統食品,是宴請賓客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但一直沒有產業化,經考察論證,決定投資該項目生產線,等待入駐青創園實現規模化生產。
五是蛤蟆菜創業示范項目。為推廣綠色無公害產品,費云健充分利用地方野生資源。蛤蟆菜是江蘇地區多產的野菜,也是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功效,老百姓將其曬干泡茶喝,視為“仙草”,但一直沒有工廠化生產,經專家論證后,我們已將其制作成茶葉,開始小規模生產和銷售,后期我們還要將其制成飲片和飲料等產品。此項目也有待入駐青創園實現批量生產和市場化運作。
縣域創業難在哪里?其中,最難的就是缺乏創業氛圍和交流平臺。費云健借用在北京創辦“警用行業沙龍”成功經驗,創辦了“灌南創業沙龍”。沙龍每周一期,周日下午3:00準時舉行,風雨無阻,迄今已順利舉辦100多期。為提升沙龍活動效果,費云健還聘請了十幾位創業導師,每期確定一名創業導師擔任主講,該項活動已成為創業者們進行創業交流的高質平臺和思想碰撞的主陳地,深受廣大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歡迎,沙龍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創業沙龍堅持“開放、自由、分享、共贏”的宗旨,完全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不結盟,不排外,不收費。凡有意創業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縱情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思想,在信息、服務、創業模式等方面互通有無。沙龍活動期間,參與者可高談闊論、暢所欲言,亦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大家在一起交流創業的經驗,分享成功的喜悅、傾訴挫折的苦衷、探討發展的途徑、獲得前進的動力,為活動輸入正能量。每個參與和關心沙龍的人和組織,包括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和各種利益相關者,都會在產品、資金、信息等方面有所收益,也會在理念、朋友和資源方面有所收獲,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
“創業路有多長,慈善路就會有多遠”,這是費云健對家鄉的永久承諾。慈善是他創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創業以來,費云健一直堅持以做慈善回報家鄉,為村里鋪過路、幫鄉親蓋過房,捐助過寺廟復建和廣場舞音響、服飾,贊助過“新歌唱灌南”原創歌曲大賽和少兒明星藝術大賽,關注過留守兒童,連續多年慰問孤寡老人,向縣慈善總會定向捐款兩次,每次10萬元,共20萬元。今年與縣光彩事業促進會合作,成立“和為永泰”創業創新基金,捐資100萬元,分五年到位,現已到位20萬元。
“社會責任不僅是企業的道德理想,也是企業獲得社會認可的有效途徑”。樹立良好企業公民形象,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企業強調在創造利潤,對合作者及公司員工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國家、對民族、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等諸多方面的社會責任。費云健在擔任中央財經大學創業俱樂部主席時,對于公益事業就十分關注。曾向中央財經大學慈善基金會“手牽手助學金”項目捐款,支助了一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另外,費云健向北京聯合大學教育基金會捐款10萬元,設立“和為永泰”獎學金和獎教金。除了支助家鄉和學校,還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云南魯甸地震、云貴旱災期間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幫助。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努力、一分進步。費云健先后榮獲2015年創業中國年度行業典范人物、2017年灌南“十佳創業之星”獎、被縣政協評為"優秀政協委員”,被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2017年度“灌南好人"榮譽稱號。先后擔任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評委、中央財經大學MBA創業俱樂部主席、中國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就業校外導師、北京聯合大學創業創新工作坊主席、北京聯合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專家委員、匯菁公益愛心大使、灌南縣政府招商引資顧問、政協灌南縣委委員、常委縣工商副主席、市工商聯執委、連云港市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