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孫曉建,男,江蘇灌云人,1975年9月出生,灌云縣文化廣電體育局職工、縣電視臺記者孫曉建,今年初,他與一名患白血病的8歲的小女孩配型成功,今年2月,孫曉建在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江蘇省第629例、連云港市第17例、灌云縣第5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孫曉建同志是灌云縣文廣局一名職工,縣電視臺一名記者,從2015年進入記者崗位后,工作一直兢兢業業,獲得了單位與同事們的一致贊譽,孫曉建在干好工作的同時,還一直熱心與公益事業。他多次 參加義務獻血活動,截止2018年2月,孫曉建無償獻血量累計達76000毫升,孫曉建還多次參與志愿服務。2006年4月更是率先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入庫12年來,先后三次與不同患者配型成功,前兩次因患者身體原因沒有實現捐獻,這次再次與一名生命垂危的8歲女孩配型成功。面對紅十字會人員的通知,孫曉建毫不猶豫選擇了答應。
“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是一項挽救他人生命、造福社會的人道主義行為,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向善的心。”孫曉建說,當我看到中學生王祖帥忘我勇救落水兒童、不知名保安師傅徒手接跳樓之人,我的內心充滿了正能量。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有什么理由袖手旁觀?我覺得我要義不容辭地幫助他人。
孫曉建做通了家人的工作,義無反顧的走上捐獻之路,而孫曉建妻子錢艷從一開始的不理解慢慢的轉變為對丈夫的全力支持,她意識到,畢竟救人一命嘛,就想象一個小孩在那邊就等他去救呢,然后覺得自己老公真的挺偉大的。
灌云縣紅十字會副會長趙興榮告訴記者: “孫曉建同志是較早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這一次,他和一個8歲的小女孩配型成功。他接到我們的電話以后,他毫不猶豫也毫不遲疑地表示原因捐獻。他這個行為也得到了他家人的大力支持。讓那邊等待配型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2018年2月5日上午,經過一個星期的打促進體內造血干細胞生長的“動員劑”,孫曉建終于等來了神圣的捐獻時刻,,曾經成功捐獻過造血干細胞的我縣市民陳余春也專程前來給小建鼓勁。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2號樓8樓血液科,從早上9點開始,孫曉建歷時4小時15分鐘的造血干細胞采集終于結束,灌云縣文廣體局職工孫曉建成為江蘇省第629例、連云港市第17例、灌云縣第5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隨后,等候在這里的河北移植醫院兩名醫生立即護送208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搭乘當天的高鐵返回,為那名8歲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實施移植手術。,為孩子送去新生。與移植醫院醫生一同來到南京的,還有那位年輕母親的感恩信。即便在準備捐獻的前幾天一直在打促進體內造血干細胞生長的“動員劑”,身體有酸脹感,細心的孫曉建同樣為那位陌生的8歲女孩準備了一份小禮物,賀卡上也寫滿了殷殷的祝福和期盼。這次成功捐獻也使得孫曉建成了全國罕見的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分別于2012年10月、2016年8月和去年10月與三個不同患者都通過高分辨配型且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面對贊譽,孫曉建顯得很平靜,孫曉建告訴記者,“自己覺得做的就是很平常的事情,沒有什么高大上的,其實就是說從剛得到這個信息,就自己,畢竟是救一個人,救一條生命啊,然后有一種期待,因為,自己認為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負責人丁玉琴專程趕到醫院為孫曉建頒發榮譽證書。記者了解到,在我國,目前有近500萬的血液病患者,每年還在以四萬多人的速度增長。這些患者中,僅有少部分人可以通過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治愈。更多的患者,需要進行造血干細胞的移植才能活下去。在部分血液病面前,捐款只能救急捐獻造血干細胞方能救命。讓我們記住來自灌云的“獻髓英雄”,銘記他們助人的精神、銘記他們高尚的品德。
2018年初,他與一名患白血病的8歲的小女孩配型成功,今年2月,孫曉建在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成為江蘇省第629例、連云港市第17例、灌云縣第5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他多次參加義務獻血活動,截止2018年2月,孫曉建無償獻血量累計達76000毫升,孫曉建還多次參與志愿服務。2006年4月更是率先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入庫12年來,先后三次與不同患者配型成功,前兩次因患者身體原因沒有實現捐獻,這次再次與一名生命垂危的8歲女孩配型成功。面對紅十字會人員的通知,孫曉建毫不猶豫選擇了答應。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2號樓8樓血液科,從早上9點開始,孫曉建歷時4小時15分鐘的造血干細胞采集終于結束,隨后,等候在這里的河北移植醫院兩名醫生立即護送208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搭乘當天的高鐵返回,為那名8歲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實施移植手術,為孩子送去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