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陳魯言,男,50歲,一位平凡的基層工商干部,在其三十幾年的工作生涯中,充分發揚雷鋒精神,立足本職、甘于奉獻,先后受到省、市、縣級表彰40余次,其中省局表彰5次,榮立三等功6次,2010年被評為灌云縣十大道德模范,2013年榮獲“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統紅盾衛士”光榮稱號。
陳魯言30年來始終牢記戰友——吉興林烈士的囑托,他30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慰在九泉之下的烈士忠魂,譜寫了一首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的感人、動人的華章。
烈士的囑托:我家是農村戶口,萬一我犧牲在前線,請照顧好我的家人。陳魯言同志1976年入伍,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并在火線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與他一起上前線的還有他兒時的伙伴吉興林,經受了戰火的洗禮,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兩人的情感也同時得到了升華。1980年6月份,在一次戰斗中,一枚迎面而來的炮彈在身為偵察兵的陳魯言身邊爆炸,造成頭部受傷,這位曾兩次榮獲三等功的七尺男兒不得不含淚離開前線。在陳魯言離開部隊前,吉興林悄悄地對他說:“我家是農村戶口,萬一我犧牲在前線,請照顧好我的家人。”吉興林重新上了戰斗前線,陳魯言則回到家鄉灌云縣,誰知道這次分手竟成了永別。
1984年4月28日,吉興林為了救戰友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噩耗傳到家鄉,母親張明英眼前一黑便暈了過去,父親吉潤貴哽咽著用撫恤金替吉興林交了最后一次黨費。陳魯言面對兩位老人喊到:“爸、媽,興林雖去了,我就是你們的兒子。”
恒久的行動:30年來,每逢重要節日,陳魯言都與二位老人一起度過。吉興林犧牲后,每逢傳統節日,陳魯言都和二老一起度過,老母親喜歡吃魚,陳魯言就隔三差五買來新鮮的魚送到眼前,老父親喜歡抽煙,陳魯言無論自己手頭有多緊,從來不缺老人煙抽。“身教勝于言傳”。陳魯言的兒子陳云松剛從大學畢業工作不久,就用自己掙的第一筆錢給爺爺奶奶買來了香煙和營養品。
精心的照料:為了老人的健康,他貼進了許多醫藥費。吉興林生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兩位老人的健康,母親張明英在經歷兒子犧牲的打擊后身體更差了。1992年夏,張明英因患甲狀腺做手術,住院期間,工作了一天的陳魯言,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醫院陪護,經常整夜不合眼; 1996年夏天,張明英傍晚散步時被摩托車撞倒,頓時昏迷不醒。當她醒來后,卻發現已經躺在了縣醫院的病房里。而此刻,聽到第一句話是陳魯言“媽,你醒啦”的問候。這讓老人淚水漣漣;今年已經50歲的陳魯言同樣患有高血壓,每次買藥時,他都要買3份,其中兩份是給二老的,他已記不得為老人買來了多少的卡托普利片,為二老看病花費了多少錢,總之,現在陳魯言家中至今仍留下厚厚的一堆藥費單。
無私的奉獻:他把為外甥爭取的上學名額讓給烈士遺孤。吉興林犧牲后,政府為吉興林的全家安排了農轉非戶口。烈士女兒吉云云小時候想上縣實驗小學,母親陸榮華和奶奶張明英操了不少心,可是一直沒有結果。陳魯言知道后,拍著胸膊說:“云云上學事兒我包了。”其時,陳魯言正好為妹妹的孩子爭取到了一個上學名額,他二話沒說就把這個名額讓給了吉云云。妹妹陳曉林知道后,氣沖沖來到了縣工商局,一把拽住陳魯言,劈頭蓋臉地責問:“哥哥,孫兵是不是你外甥,你怎么能只顧幫助別人啊?”陳魯言早有心理準備,他解釋道:“孫兵有父親,可是云云沒有父親啊。”
陳魯言3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烈士遺屬的動人事跡,已傳遍了港城內外,連云港日報、灌云報等多種媒體多次刊載其事跡,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就了這篇動人的“華章”……
王景榮事跡
在江蘇省灌云縣境內大伊山的層巒疊翠間總能見到一個身影,或揮鋤栽植樹木,或提著水壺巡護山林,他就是被當地群眾稱為“山林守護神”的王景榮。10年間,他與山為伴,將喜怒哀樂與這片山林連在了一起,用雙手讓大山充滿了綠色生機。
與大山結下“綠色情緣”
“2000年的時候,每天早上爬山晨練,我就發現大伊山上沒有多少樹,尤其是西山坡也就有百十棵樹。后來,我想能不能種些樹,讓這片山綠起來。”有了想法便付之行動,于是,王景榮聯系縣領導和相關部門,承包了山西村的300畝荒山,他從此就與這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荒山種樹在當地人看來絕對是賠本的買賣,“妻子當時很反對這件事,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山上哪一天能有經濟效益。但我想,反正我得把山先綠化起來,雖然我暫時得不到經濟效益,但生態效益肯定是有的。”頂著親人和鄰里的一片反對聲,王景榮開始了他的綠化荒山事業。
“妻子雖然嘴上不同意,但始終用行動在支持著我。”回想起第一次運樹苗的情形,王景榮說:“我們當時從山西調來兩車銀杏樹苗,趕上下雨,雇不到人卸樹苗,她就和我一起用一下午的時間才把樹苗都卸下來。回家后,我們衣服全都濕透了,她還發起高燒,打了好幾天的針。”
荒山植樹并非易事,開始種樹的第一年,王景榮便遇到了大難題。2003年植樹節前夕,王景榮和妻子開始上山種樹,他們栽的兩萬棵銀杏樹成活率在90%以上。可是,秋天的一場大火讓夫妻倆一年的辛苦幾乎化為烏有。“當時那叫心疼呀,后來又種了7000多棵棗樹苗,也被一把大火燒掉了。”至今提起那些被大火吞沒的苗木,王景榮仍是惋惜不已。“當時村里人都說我是瘋子,把大把的錢往山上砸,往火里扔。但我就是不想放棄。”
面對別人的不解和質疑,面對一次次的失敗打擊,王景榮沒有退卻,“失敗了就從頭再來么。”自家的經濟緊張,他從親戚那里籌借資金又買了3600棵樹苗,繼續植樹。
為了讓綠色夢想成真,多少年來,除了高溫天氣和山上刨不動鎬子的天氣,王景榮把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這片大山。王景榮的家離大伊山西山坡約有10公里路,為了方便上山植樹和看護林木,他在山腳下租了間農舍,吃飯、睡覺都在這間十幾平方米的簡陋的房子里。除了巡山和生活必用的手電筒、電磁爐外,屋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每次在山下吃飯,他總是坐在山下農舍的門口,一邊吃,一邊瞄著山上,一旦發現火情,他就可以隨時撂下飯碗上山救火。就這樣,王景榮在大伊山下整整守護了6年,有6個春節是在山上度過的。為了看山,他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機會,大年三十的年夜飯都是妻子在家里做好再送上山來的。
開墾茶園,防火又增收
林火是王景榮辛苦栽下的幾萬棵樹苗的最大威脅,如何讓火燒不起來?王景榮無時無刻不在琢磨預防森林火災的好辦法。他想到了開墾小梯田,種植茶樹防火林帶。“這幾年,我開墾了100多畝茶園,只要種了茶樹林的地方,火都防住了,這更堅定了我在山上種茶樹的信念。”
護林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為了排解孤寂,他養成了記“巡山筆記”的習慣,幾年下來,這樣的筆記已有厚厚的六七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景榮的執著不僅讓荒涼的西山綠了起來,也讓他的生活變得更有希望。2009年,他的王井茶廠面世了,苦盡甘來的王景榮終于嘗到了收獲的喜悅。今年,他的第一鍋春茶拍賣會在伊山舉行,來自業內的專家對王井云霧茶的色、香、形、味、湯嘖嘖稱道,許多商家和茶葉愛好者紛紛舉牌投標。
人雖老,綠化之心不老
“心若在,夢就在,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這是王景榮最喜歡的一句歌詞。造林護林的道路雖然艱辛,但他對荒山綠化始終充滿了信心和希望。2007年,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他“全國綠色小康戶”稱號。
聊起這片山林的發展規劃,年近60的王景榮眼底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現在一直在琢磨,如何把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尤其在這大伊山,我可以搞生態養殖,用雞糞當肥料,茶田產的才是真正的綠色生態茶。我還要配合大伊山的旅游開發,在山上種些花果樹,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一枝一葉總關情。10年彈指一揮間,王景榮的面容雖已滄桑,但精神依舊矍鑠,每到下山的時候,他總是習慣性地回望一下山上。那里,有他的綠色牽掛…… (編輯:王夫成)
hSx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