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底,《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 年)》(以下稱《規劃》)正式印發。根據《規劃》要求,未來幾年,沿海地區要著力推動江蘇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塑造濱海城鄉特色風貌,著力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著力完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培育雙向開放新優勢,不斷提高區域綜合實力、競爭力和帶動力,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拓展新空間、展現新作為。
壯大“三縱”發展軸,關鍵是讓沿海加速發展
《規劃》明確將國省干線、高速公路、高鐵沿海通道作為沿海地區區域發展主軸。這就意味著此次沿海開發將繼續遵循交通線連接產業鏈,產業鏈勾連城鎮群的總體思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通暢交通線路,串聯沿線城鎮和產業園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序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推動中心城市、縣城與沿海港口城市聯動發展。
這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目前,我市縣域經濟還存在體量不大、創新能力不強、規模以上企業不多等一系列問題。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產業不強,特別是具有特色的工業經濟不夠發達,企業數量同兄弟城市相比也偏弱。
賽迪顧問公布的《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南通擁有全國百強縣4個,分別為如皋市、啟東市、海安市、如東縣,排名均在前50名以內。鹽城百強縣為東臺市、射陽縣、建湖縣。其中,南通如皋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萬元。該縣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0家,6家企業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居全省縣市首位。鹽城東臺市2020年完成GDP為893.35億元,工業經濟帶動力也不容小覷。
專家分析,我市要想完成好沿海開發增長的任務,關鍵是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特別是兩灌地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實現快速發展。東海縣要繼續發揮創新優勢,盡快將創新短板補齊,爭取通過創新帶動東海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盡快提升百強縣的排名。
加快培育臨海新興發展軸,推動涉海產業盡快發展
《規劃》要求各地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因地制宜布局建設一批濱海新城鎮,支持臨港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構建產城協同發展模式,推動形成臨海新興發展軸。
在這條軸中,贛榆、連云、徐圩新區三個板塊效益正在形成。其中,徐圩新區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贛榆在柘汪臨港產業區基礎上,加快發展海頭等特色園區,推進臨港產業、電商等服務業快速發展;連云則積極搶抓碳纖維發展優勢,打造港城纖維材料新的集聚地,并積極推進紫菜等涉海產業的發展。
總體來看,我市沿海鄉鎮涉海產業發展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主要集中在涉海產業規模方面。”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臨港產業主要集中在徐圩新區,柘汪以及其他地區的臨港產業規模依舊不大,可以提供的空間比較多。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等富民產業崛起,我市應加快集聚電商加工相關產業,讓富民產業變為富鎮、富縣產業。
以廣東沿海為例,為了不斷提升沿海縣域經濟,廣州在沿海布局了一批能源工業、石化倉儲、港口物流、裝備制造、食品工業。在一些擁有碼頭岸線的地區,著力布局“油、化、氣、電、服”(煉油、石化、天然氣、風電、港口現代服務業)。在一些高科技園區布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通過不同區域設計差異化產業格局,最大限度提升沿海鄉鎮涉海產業水平。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當下,港城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依托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產業。但是沿海區域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關鍵要素。目前,我市沿海地區實現了互聯互通,但城際交通還需進一步完善:主城區交通線路組織上應盡快讓贛榆城區融入,實現贛榆和主城區的互動,提升贛榆吸引人才和產業的能級;徐圩新區和海州交通連接度還不夠,班車班次需要加密,通達速度需要提升。
不僅在交通方面,在科教資源方面,沿海各縣區共享共建共用還存在制度上的短板。與此同時,相關縣區也要考慮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推動海洋經濟由近海向深遠海拓展,開辟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特別是遠海風電產業發展,要提前布局,并進行合理規劃,讓海洋成為連云港新的崛起風口。(□ 周瑩 連發)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