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燦 王飛 劉路宣 王玥)風起帆張,向海圖強!作為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連云港坐擁195.88公里海岸線,匯聚“港、漁、景、島、涂、能”等多種海洋資源,近年來,我市一直致力于港產城融合發展,推動海洋經濟從傳統漁業向高端制造、智慧物流、綠色能源升級,成為江蘇沿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
11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主辦,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承辦的“行進的海岸線”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江蘇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新華日報等多家央級、省級媒體記者組成報道團,在連云港開展為期兩天半的集中采訪,探秘港城海洋經濟藍色引擎。
海陸樞紐見證港城巨變
連云港正朝著建設國際樞紐海港的目標穩步邁進。數據見證成長:連云港港全港吞吐量、集裝箱量從“十三五”末的2.52億噸、480萬標箱增至2024年的3.46億噸和669萬標箱,今年前10月,連云港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長6.89%。徐圩港區建設在緊鑼密鼓進行。從被城市包圍的傳統港口,到引領區域開放的國際樞紐,連云港的每一步跨越都扎實有力。
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數字化調度中心,集裝箱進出場箱量、中歐班列累計到發列數等核心數據一覽無余。“連云港港作為江蘇唯一深水海港,具備聯通中亞、歐洲的獨特區位優勢,希望繼續發揮‘一帶一路’樞紐功能,我也會持續關注并推出更多深度報道。”現代快報連云港新聞中心副主任王曉宇深耕港城報道多年,此次采訪更深化了他對連云港的認知。
報道團一行隨后前往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現場,登上正在作業的航浚4018輪。望著眼前的大海,江蘇經濟報連云港記者站站長吉文化感慨萬千:“二十多年前我曾來過這里,當時還是一片灘涂,如今這里即將成為船舶通行的黃金航道,連云港向海圖強的發展速度實在超出想象!”
產業協同激活“深藍”動能
產業升級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今年以來,連云港海洋產業亮點紛呈:“深藍”號南極磷蝦捕撈船實現江蘇省遠洋捕撈“從無到有”的突破,全球首艘自航封閉式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成功交付,全國最大的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涂光伏項目部分實現并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深藍動能持續涌動。
在贛榆水產苗種繁育和現代化養殖示范中心的養殖車間內,AI數碼魚桶引發記者團駐足關注。一條條黑色三文魚在桶內悠閑游弋,而車間采用的生物填料等先進技術,能節約用水量90%。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海鮮加工產業升級,在江蘇海福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現場品嘗了魷魚仔、魷魚絲等特色產品。“這些產品直供好想來、趙一鳴、良品鋪子等知名零售品牌,其中魷魚仔單品穩居今年全國同品類銷量第一。”公司副總經理王康介紹。
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硬核加持。目前,連云港累計建成省級以上涉海創新平臺39家,太湖實驗室連云港中心構建起多能級海上移動實驗室體系,全國首艘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順利開展海試,為海洋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勁技術支撐。
“無論是養殖產業的上下游貫通,還是江蘇海洋大學與當地企業的深度產學研合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力、抱團發展,這種全方位的聯動不僅激活了單個產業的潛力,更形成了疊加效應,讓連云港海洋經濟的發展根基更牢、后勁更足。”新華日報記者黃煦在采訪中由衷感嘆。
生態文旅共生繪就和美畫卷
生態是連云港最亮眼的底色,生態保護和修復則讓“藍色資源”轉化為“綠色效益”。我市落實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方案,生態保護成效顯著。臨洪河口生態修復區、秦山島入選省級美麗海灣;連島獲評全國首批“和美海島”、國家5A級旅游景區,讓連云港成為江蘇省江北唯一擁有雙5A景區的城市。
傍晚時分,報道團一行來到羊山島景區。夕陽為大海鍍上溫柔余暉,帆船在岸邊靜靜停泊,游客們在沿海棧道漫步打卡、定格美景。“近年來,我們重點發展海濱休閑旅游業,從海濱文化廣場改造到海鮮美食一條街打造,潮玩街區、海景民宿接連火爆出圈,游客量從2022年的40萬猛增至今年的190萬,高公島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點。”高公島街道黨工委書記鐘翊瑋介紹。
如今,生態成為旅游發展的“試金石”。高公島街道多年來持續推進羊山島景區生態修復,通過加固海岸、截污清淤、水道疏浚、鋪設海陸木棧道、種植生態景觀林等一系列舉措,還原海島自然風貌。“走訪徐圩新區工業廢水治理中心時,我看到片區內石化企業的廢水經過集中處理后達標排入大海。來到白鷺公園,又邂逅了美麗的濕地,深切體會到連云港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的扎實舉措和顯著成效。”央廣網記者邢振在結束行程后深有感觸地說。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