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晨晨 通訊員 倫雪飛)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以來,我市已取得階段性豐碩成果。本次普查全面覆蓋全市3縣3區及3個功能板塊,14支專業隊伍累計行程近2萬公里,完成107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調查登記工作。其中,新發現文物點313處,復查文物點764處,系統刷新了城市文物資源數據庫,為后續保護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為突破傳統工作路徑依賴,我市構建起技術、人才、方法深度融合的普查新范式,通過打通協同壁壘、釋放數智能效,實現地下遺存分布的高效解譯。我市首創“三結合”工作法,推動傳統田野調查與數字化建檔同步推進、專業團隊與地方文保員協同作戰、文物本體與環境關聯分析并重。此外還采用“空天地”一體化作業模式,無人機航拍覆蓋90%以上文物點,成功定位獅子山0.14平方米星象圖巖畫等遺跡。而作為全省首個成規模運用考古調查勘探手段的地區,我市通過航拍測繪與國土空間數據比對技術,對古遺址、古墓葬開展輔助勘探,精準探明陶灣遺址、小村遺址等29處文物點的分布范圍及地層堆積情況。
大規模的野外調查,離不開專業的“普查鐵軍”。普查前,我市創新構建“專家+技術骨干+新人”的梯隊培育體系,組建15人市級專業普查隊,在140余人的普查隊伍中推行“老帶新”培育模式,成功攻克云臺山明清煙墩勘測、荒野石刻定位等技術難題。
以創新實踐與協同模式為支撐,本次普查取得多項標志性成果,改寫區域歷史認知圖景,彰顯了我市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爭先意識與科學精神。其中,考古價值實現重大突破,板浦鹽業遺址實證港城三千年制鹽史,入選江蘇考古年度示范項目;張莊墓地發掘成果獲評省級優秀考古成果。文化譜系得到系統補全,新發現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遺存有效填補歷史缺環。文明交融獲得關鍵實證,封土石室墓群與明清煙墩為古代多元文化互動、海陸文明交匯研究提供全新物證。
田野調查告一段落后,我市隨即轉入更為精細的內業數據整理階段,通過文物信息填報、標本登記、坐標測繪、影像歸檔等十余項數字化工作,為提升文物管理水平提供可靠數據支撐。對萬余份田野資料實施精細化處理,逐項核驗文物坐標、權屬及保護現狀,反復校勘考古報告與影像檔案。
據悉,下一步,我市將聚焦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收尾、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及“考古前置”制度落實等重點工作,嚴守文物安全底線紅線,統籌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數字化保護、文物修繕與文化挖掘,高質量完成普查各項任務,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狀況。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