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晨 王莉 李樂)在2025杭州國際音樂演藝產業博覽會壓軸盛典上,連島音樂節以其獨特的品牌魅力與卓越的行業貢獻,奪得“最佳音樂節品牌”大獎。
3天帶動全市綜合收入近2億元,城區酒店入住率飆升59.52%,抖音同城榜持續霸榜7天,總曝光超10億次,樂迷盛贊是“國內天花板”……當連島音樂節影響力超越娛樂范疇,成為驅動城市品牌升級的引擎,其背后蘊藏的文化IP打造邏輯,值得深入探究。
而近期在我市舉辦的文旅人才論文旅交流會上,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大唐不夜城、惠山古鎮等國內標桿文旅項目的經驗分享,與連島音樂節的實踐交相輝映,勾勒出一條文化IP驅動城市文旅升級的可持續路徑,同時引發了記者的思考。
從節慶活動到城市名片
戰略定位上如何精準錨定
在陜西旅游的營收結構中,《長恨歌》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核心資產。該劇于2007年正式公演,是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演出場地位于華清宮景區。交流會上,陜西華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凱坦言:原來的華清池遺址,是一個依托單一門票經濟運營的傳統景區,如今則延伸到景區管理、旅游演藝、酒店、文創綜合體。去年,這部講述“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舞劇,為陜西旅游貢獻約6.8億元營收,超總營收一半。
正如華清宮依托《長恨歌》將歷史遺跡轉化為沉浸式文化地標,連島音樂節的成功首先源于其精準戰略定位——以音樂為媒介的城市名片再造。該項目從策劃之初便錨定“長三角頂級戶外音樂IP”目標,將音樂節視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與激活區域經濟的支點。
“文化IP的生命力在于與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綁定。”袁凱在交流會上提出了觀點。連島音樂節與山海景觀、城市文旅資源系統、年輕客群情感需求三方面進行了深度綁定。連島景區相關負責人蘇琪分析道:這三重綁定,讓自然稟賦成為音樂節的天然IP,并將演出場景延伸至全域消費鏈條,實現了音樂體驗構建城市與青年群體的價值共鳴。
數據顯示,音樂節吸引的39107名購票觀眾中,71.35%為跨省游客,18至30歲青年占比超80%,印證了其不僅實現客流導入,更完成目標客群的心智占領。而他們帶來的極致體驗,也驅動用戶在社交平臺自發分享,網絡平臺用戶自發傳播總互動量達3248萬+,形成指數級傳播,其可信度遠超傳統宣傳,將音樂節轉化為城市品牌資產。
經濟、品牌與客群的協同
多維價值上如何釋放創新活力
連島音樂節的價值創造呈現出多維突破、相互賦能的特征。這讓人聯想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邏輯——作為以盛唐文化為主題的文旅融合典范街區,大唐不夜城通過“商業+景區”的融合,打造特色商圈,實現客流與商業的爆發式增長。西安曲江文旅旅行服務公司營銷負責人康青在交流會上指出:“文旅IP的核心價值在于形成消費生態的閉環。”
連島音樂節正是通過創新模式釋放復合價值。連島景區提供的數據顯示,連島音樂節的招商總額實現388.9%爆發式增長,聯動交通、住宿、餐飲等產業形成消費鏈條,其中聯動100+住宿餐飲商戶,投放惠民券,激發二次、三次消費。不僅如此,還與蒙牛、星巴克等7大知名品牌合作,與臨沂等17家省內外政府/文旅集團聯動,拓寬客源消費渠道。
同樣是辦音樂節,如何辦進年輕人心中?卷明星、卷“大牌”或許有效,但并非長久發展之道;比創意、比玩法形成亮點,或許會以“人無我有”構成吸引。蘇琪介紹,在商業轉化上,連島景區創新設計“引流→轉化→承接→裂變”四步模型,將門票升級為“全域文旅通行證”,聯動花果山、海上云臺山、漁灣等多家景區,推進免門票或半價優惠,使音樂節從“一次性活動”轉化為“持續性旅游入口”。
而現場,景區還與知名LV插畫師周樂合作,打造定制式“聯名款”周邊,成為這類具備即時消費力的高價值客群的“心頭好”。“年輕人更代表未來消費趨勢與城市人口紅利。”正如文旅專家陳勁松在交流會上的觀點:“得年輕人者,得文旅未來。”
體驗場景的有機重構
如何從細節出發形成系統合力
國慶長假期間,作為央視總臺春晚無錫分會場以及元宵節晚會的重要取景地,惠山古鎮景區成為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點之一,日均客流量突破11萬人次。無疑,惠山古鎮通過文化場景化與業態創新煥發新生,帶來超強的“吸金”能力,成為無錫市的文化名片。無錫天下第二泉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娜德在分享中坦言,傳統文旅煥新的關鍵在于體驗場景的有機重構。而連島音樂節的突破性表現,正是源于對音樂節產業底層邏輯的重構,形成場景變革、服務改造與商業轉化的創新閉環。
回到音樂節現場,全國首創百米曲面屏舞臺,融合山海景觀、雙推臺技術,實現10分鐘樂隊無縫換場,1400架無人機編隊和超長煙花秀則打造傳播符號,構建沉浸式復合體驗。“我直接買了2天的票,唱個過癮,省得再到外地參加音樂節了。”市民莊女士是音樂節發燒友,幾乎每年都要到外地參加數場音樂節,今年是她第一次購買連島音樂節的門票。
“愿為一場節,奔赴一座城”,演出體驗只是一方面,好的城市體驗則是魅力常在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連島音樂節前正好趕上連日暴雨,這無疑不是一件好事。但連島景區卻能把“危機”轉化為“亮點”——暴雨后,景區組織300人連夜排空積水,并鋪設草坪,實現從“泥濘”到“無感”的躍進;同時安檢流程重構,從“被動排隊”轉變為“體驗起點”,5.5萬份寵粉包激發了觀眾的好感,而貼心設置的女性化妝間、免費接駁車等設施舉措,則更是將服務細節轉化為口碑發酵點。
在文旅競爭進入深度體驗時代的今天,我市以連島音樂節為支點,撬動的不僅是短期經濟效益,更是一條通過文化IP系統化運營實現城市品牌躍遷的可持續路徑:精準定位錨定客群、場景創新構建差異、服務細節積累認同、商業閉環實現轉化,最終形成“IP賦能城市、城市反哺IP”的良性循環。正如與會文旅專家總結:當文化活動能系統解決“為何而來、如何留住、為何再來”三個核心問題,它就具備了升級為城市名片的可能性。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