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蔚 通訊員 張義祝)過去辦水土保持審批,企業得自己“摸門道”,稍不留神就可能“未批先建”踩紅線。如今在港城,水利部門化身“服務管家”,主動靠前、精準指導,將審批服務鏈條大幅前移。自推行水土保持審批全鏈條服務模式以來,我市市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合規審批率提升至92.6%,較創新改革前增長近20%,成為我市優化營商環境“水利實踐”的生動注腳。
這一轉變在港口控股集團徐圩有限公司的經歷中得到了印證。日前,連云港港支管廊延伸項目在江蘇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 完成備案。市水利局專員通過平臺檢索發現該項目后,第一時間主動對接企業負責人。經研判,確認該項目主要在海上施工,依法不涉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巧的是,得益于這次主動、清晰的溝通,將市水利局的服務延伸到了該公司同期推進的另一重點項目——徐圩港區煤炭基地配套輸送棧橋一期工程。
該公司工程管理員趙藝表示:“有前期項目溝通的基礎,我們順帶咨詢了棧橋工程的情況。市水利局明確告知,這個陸上項目挖填土石方總量沒有超5萬方,且占地面積也沒超5公頃,只需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按照告知承諾制報批就可以了。”更令企業安心的是,專員不僅清晰告知了政策要求和辦理流程,還提供了操作指引和咨詢渠道。“我們原本以為會很麻煩,甚至可能遺漏,現在心里有底了,正在按要求積極準備材料。這種‘找上門’的服務,省心又放心!”趙藝說。
連云港港項目的服務案例,是市水利局提升水土保持審批全鏈條服務模式效能的一個縮影。該模式依托“江蘇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第一時間捕捉項目立項信息,形成“信息收集-專業研判-精準告知-全程指導”的“全鏈條”跟蹤服務體系。2024年以來,已篩查市級投資項目219個,分析研判涉及水土保持行政許可事項65個。其中,對需要在開工前取得行政許可的58個生產建設項目,提前告知并做好服務;對征占地面積小于0.5公頃且土石方挖填總量小于1000方以及低風險的7個生產建設項目,依法告知免辦手續,同時明確其須落實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和相關措施。
通過精準滴灌式的服務,市水利局有效破解了企業“不知曉”“不會辦”的痛點,顯著提升了審批效率和行政效能。同時,清晰界定豁免項目責任避免了企業無謂投入,對需辦項目的精準指導則減少了反復修改、延誤開工帶來的額外成本和時間損耗,切實為企業降本增效。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落地,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更在高效服務中守住了水土資源保護的生態底線,為優化全市營商環境、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注入了強勁的“水動能”。
“‘坐等審批’變‘提前告知’,‘被動受理’變‘主動服務’,這不僅是工作方式的轉變,更是服務理念的升級。”市水利局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處高級工程師徐天文表示,“我們將持續深化完善全鏈條服務模式,強化數字賦能,努力當好企業的‘貼心人’,以更精準、更高效的水利政務服務,為連云港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