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婷婷 賀龍廣 徐興亮)在黃海之濱的抗日山烈士陵園,一座六角亭式的墓靜靜矗立,這里安息著抗日英烈符竹庭。墓的正面,鑲嵌著由子彈殼熔鑄而成的烈士銅像,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四周石壁上,悼念文章和挽詩挽詞銘刻其上,寄托著后人無盡的追思。
符竹庭,江西省廣昌縣人,1928年加入紅軍與中國共產黨。此后,他的足跡遍布抗日戰場,歷任八路軍115師教導二旅政委、濱海軍區政委等要職。平型關戰役的硝煙中,有他沖鋒陷陣的身影;魯西、濱海抗日根據地的建設里,有他嘔心瀝血的付出。1943年,在率部攻克贛榆城后,他不幸遭日偽軍偷襲,壯烈犧牲,最終長眠于他親自選址建設的抗日山烈士陵園。為紀念他,贛榆縣(現贛榆區)曾更名為竹庭縣。2014年,符竹庭被列入全國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他的英名永載史冊。
歲月悠悠,當年的戰火已然遠去,但符竹庭的忠魂,與山川同輝,永遠照耀著濱海大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15歲參軍
雜貨店走出抗日名將
符竹庭,原名符宗仔,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廣昌縣頭陂鎮邊界村。家境貧寒的他,自幼父母雙亡,只能依靠祖母做針線活的微薄收入艱難度日。11歲時,為了生存,他走進雜貨店當學徒,在繁重的勞作與艱苦的環境中,度過了一段黯淡的童年時光。
1927年8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途經廣昌頭陂,革命的火種在此播撒。年僅15歲的符竹庭,被革命的熱情所點燃,毅然投身其中,加入地方游擊隊,并加入共青團,就此踏上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征程。
1928年,符竹庭加入中國共產黨,憑其卓越的才干迅速嶄露頭角。同年,他參加工農紅軍,在江西紅軍獨立二團擔任政治交通員。此后,他一路成長,歷任獨立二團大隊黨代表,紅三軍第一縱隊大隊政委,紅三軍第七師特務團政委,七師21團、19團政委等職。1933年6月,紅軍縮編后,他出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政委。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符竹庭率部在雪山崠、貓嘴峰、雞公山、三岬嶂等陣地浴血奮戰,榮獲二等紅星獎章。
1934年秋,符竹庭出任紅一軍團第二師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后,他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巡視團主任。1936年6至12月,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一期高干科學習,畢業后調任紅四軍政治部副主任。
從當年在雜貨店里飽受苦難的少年,到成長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我軍高級軍事指揮員,符竹庭用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勇氣,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熱血鑄利劍
開辟濱海抗日根據地
“七七事變”后,符竹庭調任八路軍115師686團任政治處主任,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隨后,他同楊勇等人前往晉東南擴軍近三千人,成立第343旅補充團,擔任政治委員。1938年10月,符竹庭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與肖華一道率部挺進敵后,開辟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在這片土地上,他領導創辦了《挺進報》《挺進月刊》,指導邊區黨委創辦了《烽火報》,用筆墨作為武器,喚起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
1939年底,符竹庭調任魯西軍區政治部主任兼115師343旅政治部主任,與楊勇、肖華一起,為創建、擴大和鞏固魯西、魯南抗日根據地殫精竭慮。1940年冬,他擔任115師教導2旅政委兼中共魯南區委書記。1941年春,他率部東進濱海地區,與旅長曾國華共同指揮青口戰役,擴大了濱海抗日根據地,打通了從海上與華中、膠東的交通線,為抗日斗爭開辟了新的戰略空間。
1942年,面對敵人的大規模“蠶食”和“掃蕩”,符竹庭沉著應對,指揮反“蠶食”戰役,6天內殲滅俘獲日軍近千人,成功收復被日寇蠶食的三個半區。1943年1月,為策應冀魯邊區、清河區反“掃蕩”,他率教導2旅主力攻打日軍在魯南的主要兵站基地郯城,斃傷日偽軍千余人。
1943年3月,中共濱海區黨委和濱海軍區成立,符竹庭擔任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他與軍區司令員陳士榘攜手,發展壯大了濱海根據地。
1943年11月,為粉碎敵人打通海(州)青(島)公路的企圖,符竹庭和陳士榘親自掛帥,指揮軍區主力老6團、23團以及海贛獨立營等部隊,攻打濱海區南面日偽軍“蠶食”該區的前哨陣地贛榆城。
當時,贛榆城內駐扎著偽和平建國軍第36師第71旅以及偽保安隊、鹽警隊,總兵力達2000多人,城墻高達近10米,防御工事堅固,易守難攻。
1943年11月19日晚,夜幕籠罩著大地,濱海軍區部隊如夜鷹般隱蔽進入贛榆城東北等待時機。內線偽軍141團副官劉連成,帶領2名化裝的突擊隊員,沉著叫開城門。至20日下午,駐贛榆城的偽和平建國軍第36師71旅旅長李亞藩投降。隨后,符竹庭率軍乘勝擴大戰果,連克海頭、興莊等十多處敵偽據點。贛榆戰役,我軍以極小代價換取了極大勝利,1943年11月26日,延安《解放日報》以顯著版面報道了這一捷報。
然而,日偽軍在贛榆城慘敗后惱羞成怒,于11月26日晨偷襲濱海軍區機關駐地———贛榆縣西北的黑林鄉馬旦頭村。符竹庭到大樹村檢查俘虜處理情況時,與日軍遭遇,在戰斗中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1歲。他將熱血灑在了這片他為之奮斗的土地上,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抗日悲歌。
長眠抗日山
贛榆曾更名為竹庭縣
“當時我就在現場,政委、警衛員和我一人騎著一匹馬,鬼子在后面追,政委犧牲后,我和警衛員把他的遺體安置在蘆葦蕩里,趕緊回去匯報。”今年98歲的抗戰老兵劉善元當時是115師教導2旅的通訊兵,提起符竹庭犧牲時的情景,他抹起眼淚。
在贛榆區,退休教師葛建江收藏的“竹庭縣政府印”一主一副兩枚印章,承載著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那桃木印章上的木紋,仿佛在無聲訴說著贛榆與符竹庭將軍之間深厚的淵源。
1941年3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和山東縱隊2旅聯合發起青口戰役,取得八路軍主力東進濱海抗日的首次大捷。戰后,教導2旅政治部為紀念在戰役中涌現出的“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體以及抗戰以來犧牲的英烈,決定擇地修建一座抗日烈士紀念塔和烈士陵園。
時任教導2旅政治委員的符竹庭,肩負起選址的重任。他不辭辛勞,騎馬跑遍濱海抗日根據地南部贛榆、東海、臨沭3縣邊界山區,經過反復勘察與考量,最終選定將紀念塔建在贛榆縣(現贛榆區)西部馬鞍山頂峰一處天然基石上。
廣大軍民懷著對抗日英烈的崇敬之情,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在戰火紛飛中一邊戰斗,一邊建設。先后4次動工,為死難烈士建塔樹碑、修墓建冢。這座原本名為馬鞍山的山峰,因安葬著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紀念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的英名,而被賦予了新的名字———抗日山。
符竹庭犧牲后,被安葬在了抗日山上。為紀念符竹庭,從1945年至1950年,贛榆縣一度改名為“竹庭縣”。縣城街頭飄蕩著《紀念符竹庭》的歌聲,那旋律中,飽含著人們對他的深切緬懷,仿佛能看到他英魂未干的淚痕。解放戰爭時期,竹庭縣人民組成擔架總隊,用肩膀扛起彈藥箱,汗水在結冰的路面砸出點點水花,萬人推著小車運糧支援解放軍。
那些關于抗爭與堅守的記憶,并未因歲月的流轉而褪色。符竹庭守護的這片土地,如今已成為一座繁榮的現代化城市,而抗日山烈士陵園,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成為港城人民心目中永恒的紅色精神高地。每年,無數人懷著崇敬之情前來祭奠先烈,緬懷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長眠于此的符竹庭,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激勵著后人不斷奮勇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