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9時,滿載鐵礦砂的20萬噸級印尼“沙鋼海力”輪順利靠泊連云港港88號泊位。如今,像這樣噸位的船舶在港口隨處可見。隨著30萬噸級航道連云港區航道的建成通航,30萬噸級散貨船、15萬噸級集裝箱船舶可輕松進出,一個世界級深水大港崛起于黃海之濱。
海州灣畔,驚濤拍岸,捷報頻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連云港港被確定為全國11個國際樞紐海港之一。除了海港,我市在空港、高速公路、鐵路等建設方面也不斷奮進,成為江蘇唯一一個具備30萬噸級航道深水海港、國家級鐵路樞紐及高速公路網、4D級空港、覆蓋蘇魯豫皖內河網絡等海陸空兼備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交通建設的重大突破為連云港插上騰飛的翅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經濟格局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市全面融入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迎難而上,精準施策,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扭住江蘇沿海開發的“牛鼻子”?
提起綜合交通樞紐,不得不提江蘇沿海開發的“牛鼻子”工程———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在開敞海岸淤泥質淺灘建設的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航道,也是連云港港發展的生命線工程。
“10年前,在立項的時候,當時覺得100多億規劃是不可思議的。”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蔡輝說,凡事預則立,自2011年以來,項目建設者們朝著標桿奔跑,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4月竣工,二期工程外航道內段、外航道外段疏浚工程已于2020年11月25日通過交工驗收。就在本月,二期工程徐圩港區航道疏浚施工預計完成節點目標,實現工程進度和投資規模雙過半。
昨日上午,在徐圩港區航道建設現場,10多艘大型疏浚船舶在海面上開展“耙吸絞吸”聯合施工。登上中交上航局6008號智能耙吸挖泥船,在船艙里,借助世界先進的3D疏浚軌跡顯示系統和自動挖泥系統,清晰可見水下地形三維實時顯示畫面,海底施工手到擒來。
“目前施工的項目是在建的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中工期最短、強度最大的施工項目。這個項目需要在12個月的工期里面,完成大概5000萬方的疏浚量。”工程項目經理沈徐兵用手比劃了一下,“5000萬方的疏浚量相當于100萬個12米集裝箱的體積,一字排開的話,長度相當于京滬高鐵長度的10倍。”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一艘艘船日夜施工進行航道疏浚,每一艘船都是一個海上臨時黨支部。在完成三班倒工作之余,海上臨時黨支部帶領船員閱讀黨史、觀看紅色電影,黨員經常和船員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做好心理疏導。
黨旗飄揚在每一片施工海域,黨員帶頭科技攻關,指揮部研發了“連云港港口與航道工程建設管理信息化系統”,通過電子簽章系統,對施工單位各類報審工作進行無紙化審批;通過船舶生產數據信息中心,遠程對海上作業船舶施工進行全方位監控……一大批新技術、新設備相繼投用,大大提高了船舶作業效率。
“2021年主要推進徐圩港區航道建設,完成投資10億元,2022年建成徐圩港區航道。”蔡輝介紹,二期工程完成以后,連云港區航道和徐圩港區航道均達到30萬噸級深水航道等級,這也是江蘇首個30萬噸級的深水航道,大型30萬噸原油船和礦石船都能順利進入連云港港。
一條“黃金水道”,將確立連云港港成為主樞紐大港的定位,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西部和蘇北地區聯通世界,提供最便捷的海上大通道。
?
從老窯漁村到絲路樞紐港的嬗變
開港之初,連云港港僅為老窯漁村的一個木質棧橋碼頭。浩瀚黃海,千年潮未落。因港而生、因港而興的連云港,對港口的感情和熱情從未因歲月而減弱。
4月底,一列紅色的中鐵特貨專列如期抵達連云港港口,309臺江淮汽車首次以海鐵聯運方式從連云港出口,標志著同為大陸橋走廊的兩個節點城市合肥、連云港再次攜手,“合肥至連云港”整車出口海鐵聯運通道正式開通。
“從連云港港出口到墨西哥,這也是安徽歷史上首次實現整車海鐵聯運。”江淮汽車總經理助理、國際公司總經理張鵬坦言。之所以選擇連云港港,只因為看中了這里日益凸顯的國際樞紐海港的地位,是內陸省區一個便捷的出海口。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連云港(上海)經貿合作懇談會上,港口控股集團丁銳這樣推介連云港港,“現在正聚焦‘千萬標箱、東方大港’的發展目標,提速建設亞歐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致力為包括RCEP成員國在內的國際貿易投資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物流服務。”
今非昔比。如今的連云港港,已經成了大中小泊位配套、內外貿并重、貨客運兼顧、運輸功能齊全、多式聯運發達的綜合性國際化港口,并打造出了鐵礦石、紅土鎳礦、機械設備、氧化鋁、有色礦、化肥、糧食、膠合板等一批貨運品牌,成就了大陸集裝箱服務最佳港、大陸橋跨境運輸第一港、海鐵聯運示范港等美譽。
“我們具備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大運輸方式,是中國北方唯一擁有內河運輸的海港。”港口控股集團總裁朱向陽介紹。面向海外辟有73條集裝箱航線、24條雜貨滾裝航線;依托內河,形成“一港四線”的海河聯運體系,可通達蘇魯豫皖四省以及長江流域地區;沿著陸橋,開通12條國內海鐵聯運通道。
在連云港港集裝箱碼頭,白色的“紫玉蘭”號靜靜地停泊著,“工”字型的吊橋正在緊張有序地將一個個集裝箱吊裝上船。“去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我們的貨運業務量還比2019年增長16.14%,逆勢突破。”中韓輪渡公司總經理錢迎強滿意地說。
近年來,連云港港與RCEP成員國的物流聯系密切,集裝箱航線達到30條,利用國際班列運輸的過境箱量占到新亞歐大陸橋的60%以上,至韓國仁川、平澤2條客貨班輪航線的業績位居中國同類航線前列。
隨著自貿區的獲批,為港口、航運、鐵路、內河等行業巨擘開展與連云港港的合作,尋求了更廣闊的的空間,國際樞紐港優質開放平臺的特色效應不斷釋放。
在主體港區建設的4.43平方公里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港口區塊,具有綜合保稅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啟運港退稅試點等功能,特別是首創推出“保稅出口”混拼、“車船直取”零等待等模式,有效提升了物流貿易的便利化水平。
“通關時間從一天半壓縮到1小時。”連云港海關駐港區辦事處物流管理員樊繼光介紹,“一單到底”新模式已應用到日韓、東南亞國家的鐵水聯運業務,實現了鐵路運單、海運訂艙單、裝箱單的“三單合一”,陸海聯運效率明顯提高。
貢獻建設“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港城力量
東方大港揚帆起航,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交通樞紐的實力,遠不止海港的發展。
在灌云縣小伊鎮,花果山機場整裝待發。近日隨著110kv機場變1、2號主變完成沖擊成功帶電,機場正式啟動送電,這為下半年正式運營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將完成機場校飛、竣工驗收、試飛、行業驗收、投入運營等各項工作。”市機場辦工作人員透露,這將為我市打造“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亞歐重要國際交通樞紐提供有力航空支撐。
與之相配套的,長深高速公路花果山機場互通工程、機場連接線已經完工,一個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4萬噸的省內大型機場展翅待飛。
高鐵網絡初步形成,群眾出行更加便捷。高快鐵路運營里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初步融入北京4小時、上海3小時、南京2小時、蘇北和青島1小時交通圈,市域形成半小時交通圈。連云港至全國大中城市實現高鐵直達,輻射范圍擴大到1000公里以上,使我市更好地融入長三角核心區,并強化與京津冀、渤海灣、川渝等區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農民朋友坐上自家門口的公交車,笑開了花;城市居民開上私家車,一腳油門駛入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空中飛人”下了飛機,無縫銜接軌道交通;船老大打開手機APP,智慧過閘;一批又一批“中國制造”來到連云港港,被運往世界各地……交通惠民帶來的幸福感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一張藍圖繪到底。2016年以來,我市搶抓重大戰略交匯疊加的歷史機遇,圍繞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主線,鎖定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目標,以深化交通轉型為動力,以提升樞紐能級為取向,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齊頭并進、統籌協調發展,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行地位進一步凸顯。
從“量變”到“質變”,我市交通事業“十三五”發展勝利收官,為“十四五”更好推動綜合交通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更開闊的站位和視野向更高的目標推進,為江蘇全面建設“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貢獻港城力量。
“建設大港口,構建大交通,推動大開放,實現大發展。”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陳輝東暢想,未來以創新為第一動力,釋放更大的交通行業發展活力;以綠色為鮮明底色,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以開放為必由之路,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以共享為根本目的,努力提升交通運輸體驗感和獲得感。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