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趙芳 通訊員 許娜 呂菲)12月20日,一個在媽媽肚子里僅待了28周的小寶寶,匆忙降臨到這個世界。她出生的時候,體重僅950克,小腿僅有成年人大拇指粗,屬于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
經過一周的搶救與觀察,目前,這個“袖珍寶寶”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跡。但接下來她想要好好活下來,還要面對幾大難關。
初生 28周早產體重僅有950克
昨天下午,在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科主任殷愛云抹勻了消毒液后,靠近寶寶輕輕撫摸著她的小腦袋。
這個“袖珍寶寶”正安靜地睡著覺,通過寶寶的皮膚,能清晰地看到身上的毛細血管,袖珍的小手小腳,整個身子只有成年人的兩個巴掌大小,小腿僅有成年人大拇指粗。
據了解,寶寶的媽媽是一位年齡超過40歲的“二孩”產婦。在12月20日15時30分,新生兒科接到婦產科電話,寶寶媽媽因意外要進行急診剖宮產。
“當天接到婦產科電話后,我立即指揮科室團隊準備好呼吸機、搶救設備、預熱輻射臺,同時帶上新生兒復蘇氣囊直奔手術室。”殷愛云說。
當寶寶被婦產科主任李萍小心地從產婦體內托出來時,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起:小生命沒有哭聲,肌張力低。
“快!保暖、吸痰、氣囊正壓給氧!”殷愛云冷靜地帶領大家緊張有序地進行復蘇搶救。1分鐘后,孩子終于發出了細弱的哭聲,大家揪起的心稍稍平復了些。
“當時寶寶胎齡只有28周,生下來時僅950克,可以說孩子沒有完全發育好就生下來了。”殷愛云告訴記者,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齡產婦,而這部分群體極易生出“早產兒”,高齡孕婦子宮功能衰退,身體基礎較差,所以屬于生育高危群體。
救治 還原媽媽子宮內溫暖環境
據了解,目前醫學上,“超低出生體重兒”通常是指出生體重低于1000克的“活產新生兒”,多數為胎齡小于32周的極早產兒。
“一般來說,這樣的新生兒有這些特征,全身器官發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生活力極弱,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呼吸機能和代謝機能都比較弱,特別容易感染疾病,死亡率比體重正常的新生兒要高得多。”殷愛云說。
這個“袖珍寶寶”過早來到人世,各個臟器功能還不成熟,情況非常危險,剛出生就被送到了醫院的新生兒科。
為救治這個小小的新生命,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當時就做好搶救準備。制定了嚴密的治療護理方案,包括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嬰兒保暖箱還原媽媽子宮內的溫暖環境,另外進行靜脈營養、抗感染治療。
殷愛云說:“對于這么小胎齡的早產兒,救治工作無疑十分困難,所需要的生命支持技術包括呼吸機、保溫保濕,喂養、用藥等都需十分嚴密謹慎。”
考驗
想存活下來
還要闖幾大難關
氣管插管、補充肺表面活性物質、呼吸機輔助呼吸、監測生命體征……復蘇成功的小早產兒出生后,在新生兒科繼續進行治療。
可喜的是,經過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的積極搶救、悉心護理,4天后,小寶寶已經成功脫離呼吸機,恢復自主呼吸。
“這僅僅是第一關,要知道這么小胎齡的早產兒,又是超低出生體重兒,存活率很低,后續還要面臨呼吸關、喂養關、黃疸關、感染關等多重考驗。”殷愛云說,這幾大難關不僅對寶寶來說是“生死關”,同時也將考驗醫護人員的技術和水平。
殷愛云表示,寶寶未來能否具備和正常新生嬰兒一樣的身體素質,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寶寶目前狀態不錯,后續的幾道難關,我們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幫她闖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