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增量超過“提高1歲”的規劃目標;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在95%以上,超過95%的規劃目標;每千人口擁有執業醫師數達到3.6人,超過3.2人的規劃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國多項民生指標超過規劃目標。(7月12日央視網)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7項民生指標,在20項主要指標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是歷次五年規劃中最高的。黨和政府接續推出一批有力度有溫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回應民生之盼,加力解決百姓的煩心事、操心事,織密社會保障網,擦亮民生底色,讓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多項民生指標超過規劃目標,億萬人民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的有力注腳。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比例達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個百分點,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新增布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無到有、惠及4億多人次;全國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托位數達到574萬個,比“十三五”末增長125%……“十四五”期間,推動教育更公平更普及,醫療服務資源加快擴容下沉,高質量“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每一個數據和每一個變化的后面,都是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和提升。
多項民生指標超過規劃目標,務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彰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關鍵得益于更多普惠性民生政策。我國每年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一筆筆民生投入基層、直達一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出4方面10條政策舉措,兜底線、促均衡、重普惠、強保障。呼應民眾呼聲、辦好民生實事,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正在實打實地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多項民生指標超過規劃目標,民生底色擦得更亮,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共同奮斗;推動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斗志和熱情更加高漲。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政府民生保障多投入一分,人民群眾多獲得一分實惠,對美好未來就會多一分信心,投身建設事業就會多一分干勁,經濟發展也就會多一分動力。把握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辯證法,在解決急難愁盼中夯實民生根基,加速釋放內需潛力和增長動能,就一定能夠不斷邁出高質量發展堅定步伐。(高譚)
?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周金林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