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被首次提出,足見中央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視。向“新”發力,推動農業高“智”量發展行穩致遠,讓新質生產力在廣袤田野上蓬勃生長,這是當前抓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之舉,也是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嶄新課題。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去年總產量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率達到八成,科技功不可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3%,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品種對單產貢獻率達45%,植保機、無人機,各類現代化農機裝備馳騁在田野上,從播種、施肥到噴藥、收獲,全流程能夠實現自動化……會種地變“慧”種地,有“智”更有“質”,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寫下生動注腳。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科技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的加持。當下,我國農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新質生產力的“種子”,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實現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提高。
因地制宜,靶向發力,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無論生物育種技術,還是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都會改變傳統生產模式,加速農業邊界突破與產業鏈條延伸,不斷衍生出新的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三農”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中央一號文件從良種到良機,再到良技,為各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引。
新農機馳騁、新品種落地、新農藝見效,智能化大棚里育苗、植保無人機施肥、科技特派員下鄉……春耕時節,科技“煥”新,農業生產一線激蕩新動能,好一派希望的田野景象。科技賦能農業,田野擁抱智慧,農業新質生產力沐著政策春風茁壯成長,一幅現代農業新圖景徐徐鋪展。(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